唐介(1009~ 年),字子方,高尚乡人。其父唐拱,曾在福建漳州做官。父亲死后,家中贫困。年幼的唐介,谢绝亲友的援助,甘愿过苦日子,并刻苦读书,后考取了进士。曾任武陵(今浙江余杭县)尉、源江(今湖南常德)令、任丘令、德州通判等职。在任职期间,不畏权势,能秉公办事,得到宋仁宗的赏识,调入京城任监察御史里行。后因仁宗答应宰相文彦博的请求,要授予国戚张尧佐以四使之官职,唐介和包拯、吴奎、张择行等人反对。唐介还揭露了文彦博在四川做官时给张皇后送灯笼锦,骗取皇后信用而当了宰相和现在又要给皇后哥哥授予四使之官职,以达到巴结后宫,巩固自己宰相权位的企图,并提出罢免文彦博职务的建议。宋仁宗为此大发雷霆,认为任命宰相是朝廷大政,怎能说皇后左右朝政。因此将唐介下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同时也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职务。唐介因此名声大震,受到满朝文武官员和士大夫尊敬,称他是真御史。在唐介离开京都的那天,朝中很多官员为他送行,李师中赠他一首诗:“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如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唐介南下过淮河时,曾遭遇大风,小船险被吹翻,在船中作诗“圣世非狂楚,请淮异汩罗。平生仗忠义,今日任风波。”以表明自己的坚强意志。宋仁宗深知唐介是个忠诚正直的人,下放英州不久,升他为潭州(今长沙)通判,并转复州(今湖北沔阳)太守,接着又升为殿中侍御史。此后,还任过扬州太守、江东转运使、度支副使、知谏院、洪州(今南昌)太守、河北都转运使、瀛州知府等职。
宋英宗当政时,升唐介为御史丞并委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的重任。神宗继位后,又以他为三司使、拜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曾公亮、王安石共同执掌大政。第二年,因背患毒疮而死,归葬于家乡高尚大宜山。
唐介患病期间,神宗前往探望;唐介死后神宗到场哭吊,这是大臣难得的特殊荣誉。唐介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赐谥号“质肃”并入祀桂林五贤祠。
唐介有二子二孙。长子唐淑问,进士,曾做过殿中丞,还先后任过真州、宣州、湖州等知府,最后任职左司谏。次子唐义问,曾任河北转运副使、湖北转运使职务,最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士广州知府。长孙唐恕,先任南阳县令,南渡后任监察御史。次孙唐意,任过南陵县令,后被免职。
注:唐介《宋史》有传,记为武陵人。《广西通志》、《桂林府志》均记为兴安人,两说各异。1988年,在文物普查中,于兴安高尚乡江东村大宜山(古称龙山)发现唐介先世墓地。
墓后岩壁刻有“宋唐质肃公先世坟”八个大字。另据大宜山文昌阁一块刻于明朝天顺年间的石碑,上述八个大字早有记录。此外,全州县凤凰乡尚有唐介祠,是兴安迁居全州的唐氏子孙所建。证明唐介原籍属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