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修复同志生平(1917-200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赵修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5月2日在福州逝世,享年85岁。
赵修复同志1917年5月17日出生于福州市。1935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8月大学毕业后任济南齐鲁大学生物系助教。1941年9月任福建省泉州培英女子中学教师。1942年2月任福州协和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1948年8月赴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昆虫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51年8月在获博士学位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辗转回到祖国,在福州协和大学任昆虫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昆虫教研组主任,1958年10月任福建农学院植保系主任、教授。1969年11月下放泰宁县上青公社。1972年9月回福建农学院任植保土化系教授、第一系主任等职。他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博士生导师。
赵修复同志1952年1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后任民盟福建省委委员、常委,1980年任民盟福建省委副主任委员,1984年后任民盟福建省委第六、七、八届主任委员,1997年后任民盟福建省委名誉主任委员。1979年至1988年任民盟中央第四、五、六届委员。1992年任民盟中央第三届参议委员会委员。赵修复同志是政协第三、四届福建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81年至1991年兼任省科协副主席。1983年至1998年历任政协第五、六、七届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12月退休。
半个世纪以来,赵修复同志对科学技术执著追求,勤勤恳恳,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在农业及昆虫学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并培养了大批昆虫学和植保专业人才,成绩卓著,为我国农业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昆虫学分类和生物防治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30多篇蜻蜓、寄生蜂及生物防治等昆虫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在多种杂志、报刊上发表40多篇通俗科普文章,为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种田和防治病虫害,为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翻译了不少昆虫学方面的专业论文和专著,创办并主编学术刊物《武夷科学》。他发表的论文、专著和研究成果两次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国农学会颁发的表彰奖。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赵修复同志主持民盟福建省委工作和担任福建省政协领导工作期间,带领和团结全省民盟成员,紧紧围绕福建省的工作中心,充分发挥盟员的智力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及其他方面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统一战线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赵修复同志长期以来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维护安定团结,关心群众生活,爱护干部,为人坦诚正直,作风民主,深受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赵修复同志在退休和生病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继续从事科研和著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