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遂平县人物

赵尊清


一个农民,潜心十年,用饱蘸热情的画笔,将“牛”这一常见题材,绘著笔端,成就百米长卷《群牛图》,亮相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观其画后惊叹曰“其一造型准确、其二构图精妙、其三乡土气息浓郁。”并题词“勤勉换得万亩绿,不用扬鞭自奋蹄”。

他就是遂平县农民画家赵尊清。一个默默耕耘在乡村田野里的一头“牛”。

他本身就是一头“牛”:来源于田野,耕耘于田野

赵尊清1954年生于遂平县沈寨乡罗池坑村,祖辈善写能画,受其影响,小小年纪的他就奇爱信笔涂鸦,当时最痴迷画的就是和小朋友一起放的牛。

十三四岁的时候,一天,村里来了一个游街逛乡的民间花鸟艺人现场献艺,好奇的赵尊清随大伙一起围观,只见寥寥几笔,栩栩如生,在大家的惊叹声中,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花鸟字画呈现在眼前,赵尊清看的痴迷,心灵深处的震撼让他迫切想学习画画。赵尊清央求父亲把艺人请到家中吃饭,随后的几天,赵尊清天天跟随艺人,潜心看其作画,略有所悟。艺人临走时,送给赵尊清几幅画和一些颜料,由此赵尊清走上了真正习画之路。

作为农村孩子,贫困的家境根本无力担负他画画的费用,没有笔墨和颜料,他就拿起树枝画其所爱。后来在设备厂上班的父亲省吃俭用为他买颜料,还把工厂废弃不用的图纸收集到一起,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会背着30多斤的废纸步行50多里给他送回家,这更激励他笔耕不辍。勤奋努力让极具天赋的赵尊清很快入了门,四样屏、领袖像……他都能画的有模有样,成为同学和邻居眼中小小画手,受到夸赞。文革时期,父亲费尽千辛万苦把赵尊清安排到县化肥厂机修车间上班,但特殊时期政治任务多搞宣传,会画画的赵尊清被委以画漫画刊,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画画。当时,他创作的《劳动最光荣》入选地区展览,受到极大好评。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厂开始转入大生产,赵尊清在厂里画画的机会越来越少,这让他很苦闷。几经思考,几夜难眠,为了能自由画画,他向工厂提交了放弃工作回农村老家的申请,这让很多同事和亲人都不理解,跑来劝他甚至找到他的父亲,但开明的老人给了他充分的理解和鼓励,这让赵尊清至今感慨。

初回农村,赵尊清对种地一窍不通,年年收成甚微,一家六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微薄工资。1984年,父亲去世,这更是雪上加霜,让家徒四壁的赵尊清落魄潦倒。“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赵尊清用曹雪芹的诗解嘲自己。

为生计,赵尊清想尽办法,养鸡、做泥人…….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当梦想折翅于贫困,赵尊清不得不离家到外地谋生。茫无目的之际,途径西平县工艺美术店,馆长朱国学了解到赵尊清的经历后颇为同情,诚挚邀请他在美术馆学画玻璃画,深厚美术功底让赵尊清很快就画的相当娴熟。当时玻璃画在当地极为畅销,加之朱国学的帮助,订单络绎不绝,赵尊清开始以画养家,从最初每天挣5元,到后来每天挣到50、60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不仅让家里盖起了农村少见的两层小楼,还略有积蓄。后来,赵尊清又被聘请到驻马店绣花厂担任设计,后又被同行介绍到开封工艺美术馆画商品画《清明上河图》,画商品画让赵尊清在经济上收获颇丰。

恰此期间,赵尊清在开封结识了专画牡丹的河南著名画家王少卿的儿子,并通过他的引荐见到了王少卿本人。王少卿对赵尊清带去的一系列作品表现出很高兴趣,仔细观看后一一作了指导。同时,还帮助赵尊清筛选出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红梅雀群》参加了河南省第七届花鸟画展,获得全省二等奖。王少卿鼓励赵尊清,选择创作重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大师的点拨加之经济的稳定,让赵尊清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今后的创作之路。

那是一个早春的傍晚,流连在乡下田间,四处望去,远山开始-,草木正在复苏,无遮无掩的旷野上春光烂漫。这个时候,村邻正忙着春耕,不远处,有几头刚刚卸去辕的黄牛,有的卧在新犁过的地垄里悠然反刍,有的俯首0舐-的小草,有的昂首向天怅然哞叫。此情此境,让赵尊清内心深处对牛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感油然而生,勤劳、朴实、憨厚、任劳任怨……这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之于乡村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所体现的精神与乡村精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要旨的息息相通深深打动了他。多么好题材呀,那一刻,赵尊清萌发了将创作重点置于画牛的念头,终生为牛描画歌唱!

“我本身就是一头牛,来自于田野,最终还要回归田野,这是我的宿命也是我的追求!”赵尊清由衷感叹。以黄牛为创作对象,通过黄牛来表达他的精神诉求和文化思考,是他生命的自然生发,也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最本真表达,更是他情感的天然喷涌,这让他的创作坚定而充满活力。

做牛就要有牛的品格:踏踏实实,埋头苦干

时下的人事,多是浮躁,往往叫嚣着纯粹的艺术回归,反倒照例我形我素地追逐着潮流和潜默的规则。赵尊清不是,他选定了创作,选定了“牛”,他就开始放弃,放弃画商品画挣钱,放弃所有空闲时间,踏踏实实、专心专注画“牛”。

在沉寂下来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因为对作画的执著变得“单调”而“充实”。极少参加各种活动,一门心思沉于学习和创作之中。0一线,是他创作的全部过程:他时时处于生活的第一现场,感受生活,观察创作对象;到美术馆进图书馆,观摩古今中外的名家大作;在这两点之间,就是他踏踏实实、凝神屏气的创作实践。

牛之于他,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然而,为了画好牛,他仍然花费4年时间专门住在养牛户家中,与牛朝夕相处,以创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牛的表情、动作和姿态,有时他会与某只牛对坐一两个小时,只为把牛的某个细节烂熟于心。他纸笔不离手,坚持天天写生,积累了数千幅写生稿。他也因此交了很多养牛的朋友。遂平县车站镇的张收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养了一辈子牛的农民,对牛的各种体貌特征了如指掌。赵尊清听说后如获至宝,多次到他家中求教,张收被赵尊清的执着感动,告诉他很多鲜为人知的常识:牛喝水牛肚在那边?怀牛犊在哪边?牛走路先抬哪只脚?争斗时是夹着尾巴还是拖着尾巴?甚至公牛的穴在哪?母牛的穴在哪?……,这些都确保了赵尊清创作的精准。就这样,一旦有了疑虑,他还会立刻回到牛的身边。

充足的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储备让赵尊清决定在城里买套房子安心画画,他放弃了很多位置优越、街市繁华的中心地段,选准了相对偏僻的一处小楼房,只因楼房前方是一片砖瓦房,不影响光线,适合画画。

潜心艺术之境,爱其所爱,这样的坚持,一做就是十年,不知觉生活的贫困再次袭来。“为了画牛,我没再画过商品画,几年一分钱没挣,在城里老底子很快吃空了,当时很多朋友劝我,别再画了,一天到晚待在家里,靠什么生活?我感到压力很大。为了贴补家用,我妻子潘兰先后到玻璃厂砸玻璃、手套厂剪线……不辞辛苦,却毫无怨言,小儿子竟放弃学业偷偷外出打工。”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赵尊清感慨万千。

肩扛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孤寂和艰辛,凭靠锲而不舍的牛劲,赵尊清踟蹰独行在画“牛“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埋头苦干。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百米长卷《群牛图》作了最好诠释

清水玄墨伴十载,勤勉换得万亩绿。2008年7月,赵尊清几易其稿的巨幅工笔群牛图终于问世。

画卷清淡古朴、取自农村风物场景,以工笔细描为主,长121米,宽1.9米,主体描绘了姿态迥异的318头牛,它们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或饮水或游戏;性情各异:活泼的、沉静的、谐趣的、懒散的、郁闷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背景以清水玄墨再现乡村所有自然的场景,幽远之感呼之欲出。整幅画卷即可独立成章,又相互照应,浑然一体。赵尊清在长卷中有意识地对画面语言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将写实与写意、传统笔墨与肌理效果、工笔细描与泼墨重彩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美感,

2009年9月12日,“华夏牛魂•赵尊清工笔群牛图长卷展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一下子征服了来自美术届的各方人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观其画后惊叹曰“其一造型准确、其二构图精妙、其三乡土气息浓郁。”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林凡、著名评论家夏硕琦等在京的20多位著名评论家和画家就《群牛图》专门召开作品研讨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一致认为,《百牛图》不仅展示了牛的日常生活,也是乡土文化的图像再现,更是画者对乡村精神的深情表达,无疑是一道乡村风情与艺术品位和谐呈现的美丽风景。

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他的作品先后人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亚亨杯全国绘画、书法精品展”、“5.23全国美展”、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华人诗、书、画、印艺术大展”、“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等数十个展览并获奖。

在赵尊清看来,这只是他艺术创作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站点。眼下,他又开始“上路”,以情感与文化相生的笔墨,刻画出更贴近生活、更反映时代的“牛”作品。



  同年(公元1954年)出生的名人:

下一名人:张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