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南省 > 安阳市 > 内黄人物

刘俞芬


刘俞芬,原名刘玉芬,1918年生于河南省内黄县高堤乡大渡村。自幼丧母,由祖母和继母抚养成人。童年的坎坷遭遇,造就了她正直聪慧又富于反叛的性格,从小敢于反抗封建礼教、 缠足和包办婚姻,向往科学民主光明的新生活。

刘俞芬12岁到内黄县城女子小学读书,1935年夏高小毕业后,8月考入河南洛阳中学。时值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华北之大,再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学校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她挺身而出,担任了校抗日救国会主席,组织同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经校内进步教师吴芝圃培养教育,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38年临近毕业时,由于暴露身份,未到结业便经组织安排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同行者还有他的哥哥刘哲夫及其他几名同学。

由于当局的-阻挠,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乘火车只能到达西安,之后,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负责组织起来,一批批步行到延安。刘俞芬与同伴背着行李,步行在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脚上磨起了血泡,艰辛备尝。在抗日救国的崇高理想的激励下,一路上她不时地鼓励大家:“我们要锻炼锻炼,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怎么长途奔跑打鬼子呢!”为了给大家鼓劲,她还热情地教唱抗日歌曲。每到宿营地,她放下背包就向老乡宣传。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终于到达延安,分配到縌邑县看花宫陕北公学分校第三十七队(女生队)学习,被选为分队长,管理学员的生活和军事。每天清晨,总能听到她带队出操时宏亮的口令。由于刘俞芬工作积极热情,关心同事,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1938年夏她成为第三十七队学员中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员。经过3个月的学习,于当年11月毕业后,即留校分配到培养师资的高级研究班第三队。同年冬,作为陕北公学的代表出席了陕北青年抗日救国代表大会。

1939年春,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的经济-,边区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陕公分校和关中分校合并,到陕甘边界的何家山开荒。在动员大会上,刘俞芬第一个报名,并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极大地鼓舞了学员们的情绪。劳动中,她奋力开拓,挥汗苦干。由于她身材高大而又干劲十足,因而在同学中获得了“火车头”的美称。但她从不因此而一个人干到前面,总是帮助身边体弱的同志一起齐头并进,所以实际上“她是干得最多的一个”。开荒结束后,被校部评为“劳动标兵”。

1939年夏,中央决定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大,开赴敌后,为坚持华北抗战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刘俞芬,党组织有两种安排,一是到马列学院学习深造,一是到华北抗日前线,刘俞芬认为自己“是学生出身的党员”,应该到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去经受考验,所以选择了后者。7月,她随联大师生告别延安,开始了被罗瑞卿称为“二千五百里小长征”的千里挺进。他们乘“方舟”(方头木船)渡过了“奔腾叫哮如虎狼”的黄河天险,翻越了巍峨险峻的云中山、吕梁山,跨过了被敌人吹嘘为“钢铁-线”的同蒲路,象浩荡的铁流,滚滚向前,在5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中,任校政治部-干事的刘俞芬,每天及时检查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督促各连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证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行军途中,刘俞芬劳累过度,患了严重的妇女病。但她强忍病痛坚持工作。领导得知后劝她留在当地工作,她坚定地表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不能离开队伍,不能脱离工作,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民族解放事业,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战斗”。4月,联大师生胜利到达晋察冀边区,刘俞芬先后担任华北联大社会科学部党总支宣传委员、党委教育科干事、党建研究室研究员、党课教员等职务。1940年“三八”节时被评为华北联大“模范女干部”。1941年夏,与组织科长吕光结婚。

不久,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3个多月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刘俞芬负责家属和女同志的转移。她不顾生死,顽强工作。当反“扫荡”胜利结束时,她却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

1942年初冬,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为了加强冀东力量,组织决定调吕光到冀东地委负责宣传工作。考虑到刘俞芬尚未病愈,联大校党委决定她继续留校。但她谢绝了组织照顾,毅然请求到最艰苦的冀东去经受锻炼考验。临行前,她非常愉快地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向哥哥刘哲夫告别,并将珍藏多年的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签字、纪念手章、结婚照片等交给哥哥保存。在送别会上,刘俞芬热情满怀,给战友们留下了“坚决抗战到底”,“抗战胜利后再相见”的赠言。之后与丈夫吕光等同志一起,告别学校,奔赴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从晋察冀到冀东,要辗转行进千余里,山高水险,困难重重,作为头一个也是惟一一个穿越重重-线的女同志,刘俞芬更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当时冀东敌伪正在集中兵力实施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平原上炮楼林立,沟壕纵横,部队、机关夜夜要转移,天天有战斗。在这种高度流动、高度分散、极其危险的游击战争环境里,吕光主持领导冀东地委(后为冀热边特委)宣传部(刘俞芬担任宣传干事)坚持出版了机关报《救国报》;下发时事宣传提纲;创办地委党内刊物《坚持》;组织成立了群众性文化组织——新长城社;出版了综合性文化刊物一《新长城》。这些有力地促进了冀东地区文化工作的开展,瓦解了敌伪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44年初,冀东游击根据地形势初见好转,宣传工作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刘俞芬突然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抗日大局,她毅然决定割舍母爱亲情。在征得丈夫同意之后,请军医刘静文为她做了人工流产。只休息了两天,又不顾一切地投入了工作。

10月上旬末,冀热边特委、行署、军分区在丰润北召开扩大工作会议,17日拂晓突遭日军独八旅团3000余兵力的奔袭合围。全体干部战士在周文彬、吕光等领导指挥下浴血拼杀突围,殊死搏斗。刘俞芬冒着弹雨,鼓励大家:“响应周文彬同志的号召,为牺牲的同志们0,冲出去就是胜利”。在冲杀中,一颗子弹飞来,射中了她的胸部,她强忍剧痛推开警卫员:“不要管我,你们一定要冲出去!告诉吕光,我不行了,希望你们安全冲出去……”看着警卫员向山下冲去,刘俞芬舒了一口气,之后,她昏倒在地。

当敌人冲上山时,刘俞芬从昏迷中醒来,她挣扎着将最后一颗手 投向了敌群,敌人倒下了十几个,其余的几个一齐用刺刀刺向身负重伤的刘俞芬。在这场突围战中,吕光也不幸殉国,牺牲时尚不满30岁。

敌人撤退后,干部和群众用清水擦洗辨认着烈士的遗体,并将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430名烈士安葬在马头山下。“青山有幸埋忠骨”。从此,马头山与430位烈士的英名,一同载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史册。

刘俞芬、吕光夫妇生前曾在陕公和华北联大勤奋工作多年,给成仿吾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得知他们英勇牺牲的噩耗时,成校长十分悲痛,高度评价他们夫妇“都是作风正派,对党忠诚的好同志”。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下一名人: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