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京师洛阳,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集中的地方,历来是难治之地。洛阳县作为管理京城的地方机构,级别低但责任重,若非具有非凡魄力的县令,很难有所作为。但京师这个人人犯难的位置上,却留下了两位名人,一个是东汉初期的强项令董宣,另一个就是“神算”王涣。
王涣(?年—105年),字稚子,东汉广汉郡郪县(今四川三台)人,其父王顺曾任安定郡太守。青年时期的王涣,其实是个纨袴子弟,他性情乖张,不受约束,常打架斗殴,甚至与一些不良子弟-。后来,王涣浪子回头,改恶从善,专心于坟典,钻研历代律令。
后来,王涣于广汉太守陈宠属下任功曹。他忠于职守,办事雷厉风行,对违法的土豪劣绅,敢于依法惩治。在王涣的协助下,陈宠将广汉郡治理得井然有序,社会安定。后陈宠被汉和帝提拔到京城任大司农。当和帝问陈宠治理广汉之方时,陈宠说是王涣之功。从此,王涣声名大振。随后,王涣出任河内郡温县令。在温县,他严厉镇压奸猾豪强,使-不宁的温县变得“境内清夷”,路不拾遗。3年后,王涣被提升为兖州刺史,他依然是“绳正部郡”,加强法制,声名更加响亮。
永元十五年(103年),王涣以侍御史的身份,陪同和帝到南方巡视。回到京城洛阳,他便被任命为洛阳县令。
人人都知道京城难治。王涣一上任,就碰上前任县令遗留下来的一大堆诉讼案子。他知难而上,秉公执法,宽严有度,且大胆细心。很快,历年积案一一得到处理。不法之人为之震惊,不敢轻易触犯法律。对一些疑难案情,王涣日思夜虑,想了许多巧妙办法,使一个个案件水落石出。因此,王涣被人们称为“神算”。
公元105年,仅仅任洛阳县令3年的王涣不幸去世。噩耗传出,京都百姓无不痛哭。百姓自发凑钱,设了数十张祭桌,祭奠这位好县令,以此来寄托哀思,并在洛阳安阳亭西边为王涣修建祠堂,以慰藉他的在天之灵。
王涣的优秀政绩,也得到朝廷的盛赞。一直到汉安帝永初二年(109年),邓太后执政,她还曾下诏称赞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逝,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是者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四月,崇尚黄老无为思想的汉桓帝,下诏要拆毁全国所有名人祠堂。但同时下诏,两处祠堂要保留:一个是汉武帝时的太傅卓茂的密县祠堂,另一个就是王涣在洛阳的祠堂,足见王涣的影响。
同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