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沙河市人物

李长庚


[恒利集团董事长]

李长庚,男,河北省沙河市栾卸村党总支部书记。恒利集团董事长。

他带领村民把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小山村,一步步打造成全国唯一获得村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社会主义义新农村--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像绿林掩映、鲜花草地环绕的庄园别墅里,住的都是农民;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投资超过2.4亿元的现代化学校竟是一个村办学校!这一切的巨变都与沙河市栾卸村党总支部书记、恒利集团董事长李长庚的智慧和心血密不可分。是他带领村民把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小山村,一步步打造成全国唯一获得村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选择,一定要看远!”从18岁当上村党支部书记,30年来,李长庚头上就没离开过这顶“村官”的“草帽”。

恒利集团的厂房建在栾卸南山上,李长庚的办公室在办公楼二楼。透过窗口向北眺望,阳光下的恒利庄园像是一幅怡人的图画;紧邻庄园西侧,是厚重大气的河北恒利学校。

李长庚说:“没事的时候,我常常在这儿一站就是好久。”他凝视栾卸的视角始终是推进的、开放的。

修渠引水,旱地变水田,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开矿挖煤,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创办种鸡场、种猪场、食品厂、机制砖厂,“栽”上了摇钱树……地处太行山区的栾卸村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上世纪80年代初,采煤曾让村里的钱来得“哗哗的”。然而,不可再生的资源,怎样才能变成永续发展的原动力?怎样才能把资源尽可能省下来留给子孙?“一句话,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选择,一定要看远!”李长庚这样解释当年的困扰。

1985年,河北农大养鸡专家李振卿教授家里,来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小伙子,听说教授不在家,只好无奈离去。他就是李长庚,刚刚从北京吃了“闭门羹”归来。

原来,李长庚到当时有名的北京红星养鸡场参观,没想到人家说防疫要紧,愣是连大门都没让进。最后,他从看门的大爷那里打听到李教授的名字。不久,在李教授的帮助下,一个投资65万元的现代化养鸡场在栾卸建成,产品畅销十几个省市。

在李教授那里,李长庚听说了很多新鲜事:从猪的胆汁中提炼胆红素,在牛的身上种植人工牛黄,能让猪、牛产生数十倍于养殖本身的效益……一般人也许就一听而过,可李长庚是那种听了就会想,想好了就去做的人。1989年,当沙河市出现“养鸡热”时,李长庚却已经拿到了开办民营制药厂的批文。1991年,一座投资3600多万元的现代化制药厂矗立在栾卸村,主打产品就是日后享誉全国的“康必得”。

在栾卸村的旧村址上,他们原本已获得960万吨煤炭的开采权。1995年建恒利庄园时,庄园址却选择在这个旧村址上。如今,这笔被“贴上封条”的财富,已由1亿多元升至10多亿元。

"企业的改革发展和人一样,不管高矮胖瘦,一定要健康!"李长庚的"看远",不是漫无边际的"凌空虚渡",而是瞄着现实的"准星"。

1996年底,恒利集团成为拥有11家独资和控股企业的乡镇企业集团,实现年营业收入3.3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然而,此时如日中天的恒利,却患上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村企不分带来的集体企业的通病:跑冒滴漏,使村民和职工积极性受挫。

李长庚的信条是:"企业的改革发展和人一样,不管高矮胖瘦,一定要健康!"1997年6月18日,恒利集团提交的改制报告得到沙河市政府批准,13天时间,股份认购和产权结构调整全部完成,集团变现资金7300多万元。李长庚把恒利集团的资产"卖"给了每个村民,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如今全村股民已享受到1.7亿元的现金红利,户均20多万元,村民持有的资产升值六七倍。

一个破旧的档案袋,一沓发黄的文件,装着当年那看似风平浪静的13天。在一份"干部奖励股配额分配办法"的文件中,李长庚列出了每个人的职务和任职年限,计算出不同的贡献系数,再据此得出每个人的股份比例。

就是这份每个字的笔画都交织着利益的文件,大家在会上竟一次性讨论通过。李长庚说,秘诀就是公平、公正。几年后,一位企业管理专家研究了这些堪称"原始"的文件,称它可以入选MBA案例。

李长庚告诉我们,改制前,每天一上班,集团的车没一辆在家。改制后,把所有的车评估后拍卖给了个人,按职务发给补贴,不再负担养车费用,"打那以后,一年节省40多万元开支"。

面对发展,李长庚备感压力。他说:"恒利肩负的责任,不仅是对企业和股东,更是对全村的父老乡亲。"正因为如此,他所做的每个决策都努力做到认真、科学、民主。几年来,他们的投资超过10亿元,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失误!"建设新农村,不光让农民住上'别墅',还得让他们享受发展带来的生态和文明!"当初建恒利庄园,李长庚从建设部请来了全国最好的设计师。1999年,当一些城里人还不懂啥是"户型",啥叫"景观"的时候,栾卸部分村民已经搬进了红顶白墙的复式楼,人均50多平方米。3年后,投资2.3亿元、占地26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水、电、暖等功能齐全的恒利庄园全部建成,800多户村民全部告别了平房、坑厕、灶台。同时,围绕栾卸村,还修建了环村水面,常年蓄水达150万立方米。村民生产生活走的是水泥路,下地干活都是开着汽车或摩托。今年5月,1万多平方米的老年公寓落成,2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养老院"的生活,每人每年还可以领到村里发的600元零花钱。

李长庚告诉我们,自己走在恒利庄园的感觉:"两个字,快乐!"每天清晨醒来,他首先听到的是鸟鸣声,每当听到一种从未听过的鸟叫声,心里就感到舒坦。他说:"建设新农村,不光让农民住上'别墅',还得让他们享受发展带来的生态和文明!"2003年起,栾卸村退耕还林,把个人承包地统筹种植银杏树。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万亩银杏园"已在这里建成,83万株银杏树漫山遍野,把整个恒利庄园包围在"绿谷"之中。78岁的村民李生武说:"天天住在这'大氧吧'里,能不快乐吗!"这83万株银杏树,同时也成了"摇钱树",目前银杏叶年收入达200万元。当时2元一棵的树苗,如今已增值到50元。

"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离开人的教育,新农村建设谈不上'新'!"走在栾卸村,李长庚指着正在庄园绿地上浇水的村民对我们说:"这是我们的'就业链',工作能力强的到企业上班,弱点的就在学校和庄园浇花种树做保洁。"全村就业率超过80%,户户有工资收入。

两个女孩擦身而过,他指着她们说:"我们建在北京的工厂,职工中有一半是栾卸人,两地工人实行轮换制。看看去北京工作过的姑娘,气质就是不一样。"说起"气质",就不能不提到李长庚的一个观点:"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离开人的教育,新农村建设谈不上'新'!"因此,当2004年恒利集团决定投资建设河北恒利学校时,李长庚没有把校址选在城市,而坚持把学校建在栾卸村。他说:"我们办学不是为了挣钱,而是要改变栾卸和山区人的命运。"这所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风格独特、设备先进、教师一流的学校,从招生简章到学生培养,处处体现"农村特色",它允许"以粮代金"---交不起学费,可用粮食代替。

正在筹划的职业教育课程中,李长庚居然别出心裁地设了个"农村干部"专业,科目有村镇建设、民事调解等。他说,从这个专业出去的学生,就算当不上村干部,也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命运。

其实,把学校建在村里,李长庚还有一个重要的"私心":村民生活在这样的一所学校旁边,感受文化的熏陶,能让栾卸人世世代代受益下去。

  同名人物:


下一名人:吴元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