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 > 石门人物

王大猷


[]

  在石门县城澧水南岸,有座巍峨的宝塔,阳光下熠熠闪光,是县城的一道风景线。看到它,人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募建宝塔首倡人王大猷传奇的故事。
  一、性颖异,才具优长
  王大猷号九坡,乾隆十年(1800,庚申)出生于石门县城附近的二都坪。他出生时正巧他祖父逝世,三岁时又死了父亲,遂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母亲能干、贞节,终生未改嫁。大猷聪明伶俐,七岁时开始读私塾,期期名列前矛。一次他见到县里张榜进行县试,便禀告母亲自己愿意应试,母亲见他还只十二岁,不知天高地厚,不让出去,顺手给他一个梨子有意考考他:“这个梨子能够多少人吃?”大猷没有立即回答,他把梨子用擂钵研成泥,将汁倒进酒缸里,反问母亲:“你看这梨子现在能够多少人吃?”妈妈心中有数了,让他去应试,结果他考得很出色。他善于文采,其诗作慷慨流畅,常常语句恢宏,警绝不断。人们观后无不拍案叫绝。十几岁就考取了秀才。二十岁刚出头(1821年,辛巳,道光元年)就考中举人。主考官见他字写得好,挑他为誊录,写成即补为栾城知县。他为人侠胆忠义,为诸生(秀才)时,见同辈有困难,即慷慨倾囊,积极调养、摄护,不遗余力。
  二、为官勤廉,介洁自守
  王大猷历任栾城、献县、天津知县。署晋州、直隶通州知州。他对己甚严,“居官箴规自勉(同治县志语)”,无论做县官、州官,均一骑一从,不带眷属,不延幕宾,勤于职守,凡奏疏、公文、案判均皆自手起稿,“终日坐堂,皇无稍离。有讼者当面批差,唤其指控者至,立于谳断(审判定罪),无枉无留”(同治县志语),所到之处,洗冤禁暴,积案一空,吏役均可面言,有“公府如僧舍”之美誉。有个年过七十的老汉前来告状,他问清案由,又遍访百姓、差役,遂知其人是个出名的诬告讼棍,他立即将他收监并予判决:“与讼至三十六年之久,株连至五十余人之多,京控六次,屡结屡翻,实系光棍扰害地方”,将他发配到边远的南方。咸丰时,他在天津任知县,朝廷明令查禁鸦片,他遵行不稍移。有个烟贩子以白银一万五千两贿猷,求其通融放行,王大猷不仅不为白银所动,反而严守关卡,加强巡逻,被人称为“铁汉”。他介洁自守,不肯俯仰权贵。相传王大猷在作知州时,时任大学士齐某,其长子依仗父亲权势贩 。他以为叔父奔丧作幌子,装一百条船通过通州。王大猷接到探报立即赶赴关口,下令船支靠岸,接受检查。齐公子以亵渎亡灵为由拒不受查。王大猷只得率随从强行登船,果然船船是棺材。王大猷自知有诈:哪有死一人装百口棺、九十九陪葬,比皇帝还风光?当即要开棺验尸。齐公子气急败坏地说:“开棺可以,你我必签字划押:不是死人,我把人头给你,是死人,你把人头给我。” 王大猷略一思索,答应了齐公子,两人当即签字划押。次日王大猷带领随从,打开四十付棺材,一看,都装的是死人。出了一身冷汗。回到衙门后,他即令手下人把附近打鱼的渔民都请到府上来,要他们架船到齐公子船边捕鱼,打探情报。渔民上船下船,撒网收网,吆五喝六,搞得齐公子船队不安宁。他们发牢骚说:“你们王大人真假不辩,还办何案。”渔民听到这个话,立即报告王大猷,这时王大猷正在用尺测量一户人家的棺材宽窄厚薄,他一听,心中有数了。次日。他带起随从去开棺,一量棺材宽窄厚薄,恍然大悟,立即令手下砸开棺盖,口口棺材是夹层,夹层中间塞烟土。王大猷下令将棺材和烟土一并没收,将鸦片在官码头当众烧毁。同时,将齐公子收监后斩首,随即上奏皇上。皇帝看完奏折称叹不已,亲赐“铁面无私”大匾一块。王大猷估计齐阁老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必然会寻机找他的麻烦,便心生一计,在街上找来一个乞丐婆小住府上,对人说是他母亲,并如此这般-她一番。不出所料,一日,齐阁老派人抬着厚礼来府,说是来谢王大人。“妈妈”见大人来府,也不管他是谁,拿着一根棍要王大猷跪下,朝他直打三棍,一边打还一边数落他:“儿子,叫你不做官你偏要做官,胆子越来越大,阁老的儿子你都敢斩。斩了,你伤了阁老,不斩罢又害了国家和百姓……这个官不能当啊……”齐阁老见王大猷的母亲教子,就知趣走开了。待齐大人一走,王大猷就令手下人把礼品送还齐府。齐大人自不甘心,王大猷知他会再来找岔。一天,他知道齐大人要来府的消息,便叫随从买来猪血当饭吃,又对手下作了番交代。次日,齐大人果然来府,合府上下均说王大人病重,已入膏肓,还端来王大人的大便给他看,一看全是黑色,齐大人掩鼻而回,发出声声冷笑。
  王大猷斩了齐公子,皇上又下诏任他为江南巡抚。王大猷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再继续为官必遭人算计,便奏请皇上赐归养母。获准,便轻装简从地回归故里,临行,相送者巷衢充盈。他激流勇退,遂不复再出。
  王大猷任职的所在州、县士民曾经作“奉扇”、“悬镜”、“戴月”、“饮水”四幅图画,以象征大猷仁、明、勤、廉,并赋诗百章予以歌颂,其中有“自有天津只此官”之句。
  三、致仕多兴作,芳名传千古
  王大猷平生建树颇多,一辈子为民办好事。1823年(癸未)在北京曾督建澧阳会馆,以利县人读书迎考,办事小住,任栾城、献县、天津知县时,到一地均乐于筹资金兴办书院。宦归后,募修县义河渡、文星楼、城隍庙、清泉庙、灵泉庙。
  他到过许多州县城镇,不少州府所在地均有一座巍峨的宝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王大猷归隐后,和朋友们商量,决心在澧水南岸二都坪募建一座宝塔,一陪风水二镇妖。然而建塔谈何容易。要钱、要人、要材料、要技术。他一一谋划,一一操办。道光三十年(1850)春,在县府的支持下,他贴出了筹资告示:凡贫困人家、平头百姓捐资,不管一串半钱(银),均入账刻名;凡大户官宦捐资,不上千串只入账不刻名。告示一出,有鉴他的威望,石门甚至澧水流域的士民均乐意捐输,或银两或实物。县人唐恩贤一次捐缗钱五千串(约合五千大洋)不过也有例外的。一次,他同佣人一道到安福(今临澧)县蒋家筹款,蒋家仅派一名先生接待他,先生知道他的来意后,知乎也者敷衍了事。王大猷见状调头就走,仅在蒋家外墙上写上“水绕四门”四个字。原来,蒋家是江南富户,良田数万顷,奴婢成群,蒋宅四面是人工凿的河道,院里楼台、亭、阁飞檐斗拱,假山人工湖,并相成趣,气势恢宏。王大猷走后,蒋家财主问接待的人:“王大猷说了些什么?”“没说什么,仅在外墙上写了‘水绕四门’四个字。”财主一听,顿觉大事不妙,心想平民建房“水绕四门”是超格犯律的。他王大猷连宰相公子都敢杀,难保他不参我一本。三天后,蒋家用三条船载来猪、羊、大米等修塔实物和钱财,捐给王大猷。蒋家主人还登门谢罪。又一次,王大猷到石门县城江家筹款,江家财主避之不见。这个财主有些劣迹,名声不大好。王大猷就在财主家墙上写道:“你的前额恐怕碰到我的笔杆矣。”江财主见到这行字,想到自己一些不端行为,连忙派人将王大猷请来,设宴款待。席间,江财主表明不但为建塔捐资千串,还要在县城澧水北岸建一座八角楼,以与澧南宝塔相呼应。王大猷自然很欣赏他的举动。江财主说到做到,六个月里,在石门县城官码头独资兴建了一幢高达二十米的木质八角楼。
  资金筹措差不多后,四月份即开始动工,他召来几百名民工和百多号技术精湛的石匠、木匠,打岩、扎架、放样。石料到大龙潭月亮湾采,再用船运到较近的河边,每天有几百人上工地。随着塔身不断升高,需要扎架、搭浮桥,他又派人到四乡采树。浮桥搭了几里路长。这样,不管几百斤、上千斤的石头,均如履平地地抬上去。王大猷天天亲临现场指导、督查。开始进度较慢,他向分管主事说:“你们必须一月建一层,建好了,除了给工钱还有奖。”民工们劲头足了,日夜苦干,每月按时建成一层。王大猷说话算话,按月发工钱、兑奖金,整个塔共七层,仅建七个月。塔基层围30米,高3米多,每上一层周长缩小一点。石头衔接,全用糯米、石头、桐油调和,再夹生铁板而成。塔高约40米,命名为梯云塔。当年动工,当年完工,工程浩大而质量又好,实为澧水流域少见。
  王大猷归隐后,为民办事不少。平日或为人息争罢讼,或为人排忧解难。当然也与诸文士饮酒赋诗。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兴起,他奉上谕,操办澧属捐输,鞠躬尽瘁,成绩卓著省州保荐,诏加运同衔。1877年病故乡里,享年七十七岁,诰受奉直大夫,其妻,诰封宜人。
  


下一名人:黄道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