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安徽省 > 六安 > 金安区人物

刘希平


[公元1873年-1924年]

刘希平(1873~1924),原名畹蘅,字兰香,号希平,今六安市施家桥人。

刘希平幼读私塾,后入六安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毕业后,考入日本明治大学法政经济系。不久,加入同盟会。

民国元年(1912 年),学成回国。安徽省府拟委任他为司法筹备处处长兼高等检查厅厅长,他坚辞不就。后与光明甫、谢家声等人应聘到安庆江淮大学任教。刘希平主讲修身课(即后来的政治课)。在讲学中,他向学生阐述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实况时说:“军事侵略其害显,人人能知之;经济侵略其害隐,非深谋远虑者,不能预见也”。

民国2 年“二次革命”时,刘希平积极为革命奔走呼号,参与组织安徽讨袁军,成立安徽临时军政府。不久事败,潜居上海。在上海仍与卢仲农、王肖山等,密商推翻安徽军阀倪嗣冲。民国4 年,安徽巡抚使韩国钧与刘希平是好友,韩国钧慕其名欲请他任政务厅长,他仍辞不就,仅愿以私人友谊助韩国钧为政,遂至安庆任韩国钧顾问。韩国钧待以师礼,称其为“安徽圣人”。是年底,袁世凯称帝,刘希平力劝韩国钧挂冠而去,他与朱蕴山亦转赴上海寓居,继续研究救国救民之真理。

民国5 年,芜湖皖江中学更名为芜湖第五中学,校长潘光祖,聘请他与高语罕到该校主持校务。到校后首先组织“学生自治会”。此举是为当时全省教育界一大创举。

民国8 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安徽后,刘希平与高语罕等首先响应,积极联系召开芜湖各中学师生联席会议,并分别成立“芜湖学生联合会”、“芜湖教职员联合会”。发动全市-、-、 ,--,并通电全国,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行动。刘希平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大力宣传科学与民主,提倡新文化,反对封建旧礼教,是安徽新文化运动先驱。他在教育方面大搞革新,与高语罕等在芜湖先后创办商业学校、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后又办公立职业学校,设纺织、机械、木工、藤科、漆科等学科。这些学校的特点是:分别招收青年店员、工人子弟、失学青年、贫苦人子弟入学;不仅传授新文化,还宣传革命思想。此举,对全省教育界影响很大,在安徽教育史上是首创。是年秋,五中校长潘光祖,因阻挠学生参加爱国民主活动,被学生驱逐,公推刘希平任校长。他为了进一步向青年学生宣传革命思想,曾两次邀请恽代英到芜湖五中、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讲演“反帝反封建斗争”和“青年运动道路”等问题。芜湖五中实际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策源地。时人称“五中”是芜湖的“北大”。

民国20 年,“六·二”惨案发生后,刘希平与光明甫李光炯等,挺身而出,发起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安徽各地进步师生立即起而响应,--,-、-、 ,声援“六·二”惨案,终于取得斗争的胜利。秋,三届省议会贿选丑行传出,安庆学生首先-,后又发动全市-、 ,反对贿选。刘希平率领芜湖学生代表去安庆支授,迫使李兆珍狼狈离皖。后-仍迫使召开议会,刘希平闻讯后,由芜湖再到安庆,与政务厅长王淮琛展开拍案激烈斗争,并声言:“如果不顾安徽三千万人民公意而召集,我俩私交今晚断绝,明日即为仇敌”。王淮琛遂挂冠辞职而去。民国12 年,刘希平遭马联甲下令通缉,-于次年春去南京,筹办新民中学,自任校长,典当私产,多方筹集办学资金。因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加重。民国13 年8 月17 日,与世长辞。

刘希平一生乐于助人,清贫如洗。逝世后,家人无钱安葬,灵柩长期厝于芜湖法华庵(今芜湖市委党校后门外)。民国18 年,在其友人和学生们资助下,将其遗体安葬于芜湖赭山(原五中校址内),并建纪念馆3 间、纪念碑1 座,由同乡高一涵撰书碑文。民国21 年,又在墓侧建“爱晚亭”,意在刘希平一生爱护晚辈,培育人才。



  同年(公元187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4年)去世的名人:
林纾 (18521924) 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下一名人:许承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