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屏(1907~1983),名保德,长丰县杨庙乡人。青少年时期,好学上进,曾到陶楼姑母家读私塾,经姑父弟弟陶淮的引导,荫发革命思想。又经陶淮介绍,于民国13 年(1924 年)入共产党人吴云、吴震等创办的“淮上补习班”学习,加入“淮北青年社(即共青团)”。民国15 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同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四· 一二”政变后,张如屏以共产党嫌疑遭捕。在狱中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忍受酷刑和非人的待遇,与国民党特务展开坚决的斗争。民国18 年底,由乡人李雨村通过陈济棠力保出狱。次年3 月,在红一军三师一 八团任-表。9 月任六、霍地区赤卫师-表,在磨盘山同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这时瓦埠-失败,张如屏又奉派回故乡建立合肥、寿县两中心县委秘密联络站,任联络员。不仅出色地完成联络任务,还秘密发展50 多名党员,在杨庙地区建立5 个党支部和中共杨庙区委。民国21 年5 月,张如屏调任正阳关特委书记,恢复和建立正阳关特区组织。不久,中心县委又责成张如屏负责重建武装,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他回到家乡,陆续在杨庙、小甸集、王竹滩子、大井寺等地成立游击小组。民国22 年先后率部击毙保安司令姚蔼卿,联庄会头子、叛徒董曙东,“剿共”司令毕绍山和瓦埠区长路奎汉。民国23 年春,成立红军皖北游击大队,张如屏任政委。游击大队打进吕小圩,活捉大地主吕学遵父子。7 月,攻破洪家圩,枪毙4个土豪劣绅。经一年多的奋战,使革命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国民党县党部在给其上级的电报中惊呼:“惨案迭起,-元老屡遭杀害!”军阀刘镇华派大批-、特务至寿县“围剿”。为保存革命力量,张如屏率部转移到合肥、舒城一带。在春秋山白花岭遭敌重兵包围,他亲率战士拼死抵抗,激战到半夜,冲出重围,安全转移。次年元旦,皖西北中心县委改为皖西北特委,张任组织部长和皖西北游击师政委,遂率游击师攻打众兴集、卫家圩,并抓土豪、分粮食,既帮助群众度过春荒,又解决主力部队的给养。他4 次负伤,屡建战功,在皖北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威望。民国26 年8 月,张如屏赴延安抗大学习。
民国27 年,张如屏奉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指示,和曹云露一起回到安徽开展抗日工作。在团结救亡的口号下,各界爱国人士和原分散隐蔽的红军干部纷纷来投。其中有烈士弟弟赵筹、共产党员涂中庸、地方耆宿曹少修和李雨村、革命青年吕子让和董积贤等。张、曹见群众热情很高,便在杨庙张政修商店后楼召开抗日积极分子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安徽工委”,张如屏任组织部长兼-部长,并负责组建抗日武装。通过开展-工作,他很快集中了约二、三百人枪,于2 月下旬正式宣布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张任政委。队伍拉起来后,国民政府不给番号,不供给养,还在内部刊物上宣传:“巨匪张如屏、曹云露由延安窜回,各界-要严加提防……”经老同盟会员李雨村介绍,与-在寿县的凤阳县长戴九峰说妥,游击大队保护戴到凤阳县上任,戴负责游击大队的给养。3 月中旬,游击大队开往凤阳县境,5 月初乘日军精兵抽出之机,夜袭古城凤阳。不意敌人已有准备,激战中张如屏右手和左臂相继负伤,战士也伤亡多人,只好撤出。张如屏伤愈后,奉命再去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民国29 年元月,分配到中共-总政治部组织部任干部科长。民国31 年调任晋绥军分区武委会副主任。民国34 年秋,由中组部派往东北,任吉黑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民国35 年2 月,张如屏调任合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次年9 月改任中共合江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社会部长。民国38 年4 月,奉命组织南下工作团,并任支队长、政委,到达江西后任省委委员兼袁州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52年张如屏调中南局军政委员会任人事部第一副部长兼机关党委副书记。1953 年改任中南行政委员会民政局长。1954 年,国务院任命张如屏为武汉水电学院院长、-,成为该学院的创建人之一。1958 年,当选为湖北省委委员。
“0”时期张如屏遭-,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打倒“-”后,张如屏任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1 年增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武汉水电学院顾问。1983 年8 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