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豹,1923年6月12日生于上海市。父亲刘海栗是中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艺术大师。刘豹幼年正值其父创业初期,常与蔡元培、徐志摩、傅雷等教育、文化界人士来往,深受他们为教育、艺术献身精神的影响,加之目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刘豹从小就立志要为祖国振兴而奋斗。1936年进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习。1941年冬,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入了当时上海租界地构成的孤岛,中学毕业的刘豹不甘做-奴,便与同学奔赴内地,考入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1946年毕业后转入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机械工程系任助教。1948年春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研究生院,就读机械力学系,1949年春获硕士学位(MS)。同年受聘于美国费城BaldwinCo.任工程师。正当他准备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时,新中国诞生了。在振兴祖国这一宿愿的驱动下,刘豹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于1950年2月怀着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经教育部介绍,同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海军学校任教,并担任船舶辅助机械教研室主任。1954年应邀转到天津大学任教至今,历任化工仪表教研室主任、热工仪表教研室主任、电力及自动化工程系系主任、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院长等职。1954年2月评为讲师,1956年7月评为副教授,1963年7月评为教授。刘豹还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天津市政协常务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系统工程委员会副主席,天津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天津市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报》总、编委会主任等社会职务。
在美国留学的这段时期对刘豹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那里学习了二次大战后刚刚公开讲授的“自动控制原理”等崭新的课程,并对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深感兴趣,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BaldwinCo.当工程师的经历,又使他对此获得了大量实践知识。
回国后,刘豹以祖国需要为己任,对分配的工作不挑不拣,埋头苦干,表现了知识分子甘为祖国奉献的高尚品德。在大连海军学校任职期间,他白天奔忙劳碌筹划建立实验室;夜晚挑灯疾书编写整套教科书。3年时间中培养了一大批学员和青年教师,他们中间许多人后来成了海军工程的领导和科技骨干。自动化仪表和自动控制是刘豹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1954年他在天津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门化工自动化类新课;两年以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成为中国仪表自动化教育的开创人;1954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自动控制方面的专著《自动控制原理》;1963年又出版了当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自动调节理论基础》;60年代初从事气动自动学及气动自动装置的研究,为中国仪表界气动自动学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其中一些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自1978年始,刘豹的研究领域从自动控制开始转向系统工程。他与21位科技界同仁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又创办了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是系统工程学科国内第一批成立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他与合作者在能源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制定国家能源系统的有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该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方法,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刘豹还多次撰文对中国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见解。他的这些工作在中国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几十年来,刘豹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他治学严谨,思维活跃,善于洞察学科发展的新动向,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他一直在为中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而勤奋工作,为之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的学术成就与业绩,刘豹于1984年被录入《中国科学家辞典》;1990年被录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澳洲及远东名人录》。
刘豹在自动控制领域里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中国首先创办了自动化仪表专业。建国后,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自动化技术人才,而国内当时尚无培养基地。面对这种状况,刘豹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运用自己在美国所学到的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知识,于1954年应邀到天津大学为新成立的化工机械专业开设了国内第一门化工自动化类新课“化工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及“自动化”两门课程。1956年又为该校精密仪器工程系开设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同年,在天津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自动化仪表类专业——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那时,刘豹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编写新专业的教学计划和部分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创建新的专业教研室。四年以后,由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自动化仪表人才跨出了天津大学的校门,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1957年受聘兼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天津仪表研究室导师:1962年受聘兼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教材编审组组长,负责全国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工作;从1956~1966年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工作,负责组织、检查全国自动化仪表标准化、系列化工作;1978年又被国家科委聘为仪器仪表组的专家。他的这些工作对中国自动化仪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