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序伦(1893—1985年),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
潘序伦(英文名SHULUNPAN)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他14岁时,父亲去世,得长兄伯彦(古文学家)的教益很多。序伦12岁前读私垫,后入蜀山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名,颇得校长黄炎培的赏识。当他15岁将要毕业前夕,因 某教师而举行的交白卷风潮,被开除学籍。之后,转入常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进南京政法大学,不到两年,学校因故被勒令停办。不久,他考进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无线电收发班,毕业后被分派到海军某舰上任准尉无线电收发报员,可他无意久留,退出军籍,辞去职务。后来,曾到南京造币厂当过翻译员,又回到家乡做中小学教员,他立志出国留学,得到黄炎培的支持,进入圣约翰大学。
1921年毕业,得到文学士学位,同年学校保送,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选学了会计学科,因而奠定了一生从事会计学研究的基础。他在哈佛大学,勤奋苦读,放弃了假日休息与游览娱乐,经常是一只面包一杯开水充饥,争分夺秒地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从宿舍到教室、到图书馆,终日只是与书为伴,终于在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
1924年春夏之交,潘序伦学成博士归国,被暨南大学聘为教授潘序伦。二十世纪初,随着实业救国思想的催生,中国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在我国应运而生。鉴于当时国内除了大型银行外,采用新式簿记和会计制度的工商企业为数极少,而且会计界的许多人士都有改革旧式帐簿的要求。1927年1月,潘序伦先生辞退了一切职务,在上海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并编译出版会计丛书和创办会计学校。他从实践中深深感到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因之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句,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1927年,他先举办簿记训练班,因学生人数大增,为适应需要,后又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
1930年12月,潘序伦任国民政府主计处筹委会委员,1931年3~7月任主计处主计官。
抗日战争时期,他离开上海到了重庆,并任教于重庆大学,又在重庆又设立了立信会计事务所和多种教学形式的立信会计学校。为了解决会计教材的供应,1941年秋与生活书店合作,创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帐册报表。《立信会计丛书》到1956年为止,共编译出版200余种,后又编制了《苏联会计述要》、《国营会计概要》等著作。
抗战胜利后,潘序伦于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经济部常务次长,1947年5月受聘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潘序伦为了培养高级会计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重庆市区建造了立信大楼,分别办了两所专科学校。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和支持外地的立信同人和校友在桂林、北京、天津、南京、广州、衡阳和香港等地都办起了各类不同形式的立信会计学校。到1953年止,培养的学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办学的原则是严格要求,精心培养,自编自教,切合实际,边学边做,讲究实效,精打细算,勤俭办校,尊师爱生,团结友爱。
潘序论自美国学成归国后,任教、著书收入额丰,捐助办学与发展会计事业不遗余力,1945年统战胜利后,由重庆回到上海,一时迁校没有地方,他捐出私宅五开间三层楼房一幢,继而又捐出美金万元,为学校建造了体育馆,而他自己日常生活,非常简朴,斗室中一床一几一柜,一桌四椅,别无他物,唯书成堆,此习惯一直至晚年未改。他经受了反右的灾难,也遭到文革的迫害和冲击,在平反之前,对人侃侃而谈的不是感慨,他唯一悬念和关怀的是如伺迅速培养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会计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他得到文革期间被抄财物的赔偿款8万元,立即捐半数给刚建成的上海市会计学会作事业费,又捐赠给正在恢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按3.5万元作奖学金。
改革开放后,潘序伦积极推动恢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会计学校,建了新校舍;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会计学会——上海会计学会和解放后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重建了立信会计编译所,编译出版了《新编立信会计丛书》、《立信财经丛书》等30多种。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生机勃勃。
潘序伦于1985年病逝。在他患病期间,曾邀浦东中学校长前往晤谈,对母校殷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纵观他的一生,他是发展我国会计事业和培养我国会计人才的先驱,有人称其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在国外被誉为“中国会计之父”。
相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