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宣永(1868—1948),字作楫,号淮清,杨尚昆的父亲。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曾捐了个“蓝翎候选巡检”的官衔。自幼攻读书文、娴熟中医,注重对子女教育,不惜花费大量的资产送子出国读书,希望他们长大后报效国家。1928年春,他积极筹资,在双江关帝庙办起了“潼南县立第16小学”。他思想开明,赞成民主平等,支持反帝反封建斗争,资助革命。日寇侵华,1942年中国处于危急存亡关头,淮清决定将关帝庙改为“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他在重庆的家。成了革命活动的联络点。在淮清和其他友人的帮助下,在重庆大溪沟办起了“中法学校”。
杨宣永开明、进步、爱国,为人厚道。他注重儿子的教育培养,倾全力支持儿子读书。他爱国爱家,深知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的道理,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组织双江各界人士捐资抗战,为民族事业而奔波。在双江镇的一次庙会上,他说民族危亡,菩萨是不能救国的,带头将双江的关帝庙改为“抗日救国将士阵亡祠”,并亲手书写一副对联:“敌忾同仇集众思广忠义大中华不畏-,国家多故舍生命捣黄龙小日本何难征服。”还在双江老药房门前手书楹联一幅:“两盏三杯酒幸助英雄抖擞精神殄倭寇,千方百病医学造名士洋洋奇术活人群。”
杨淮清老人深明大义,1927年四子杨闇公在重庆壮烈牺牲,老人悲痛之极写下祭文,中有:“睹尔之最后光荣样,知尔为国捐躯……”。流露出对儿子革命事业的理解与支持。杨闇公牺牲后,杨淮清老人含辛茹苦将烈士的子女扶养成人。后又相继送自己的儿女投身革命。老人精通中医,与刘伯承、吴玉章等革命人士有过交往,并曾为他们免费诊病捡药。他在双江的老家以及在成都、重庆租住的寓所,都曾作过地下党组织的工作联络站。1948年,杨淮清老人在双江去世,享年八十岁。
由于老人在双江深受乡亲们爱戴,拥有崇高的威望。他去世后,三十二个老乡抬上山坡安葬。杨尚昆母亲邱祖芬,勤劳善良,其父曾作过县丞,幼时陪兄弟念私塾,知书达理,常用“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的古训教导儿子。邱祖芬是在杨淮清原配妻邹氏因病去世三年后填房而来,她生下杨尚昆以下9个子女,而对前配邹氏所生的杨闇公等五个子女也如同亲生。邱祖芬老人1936年因病于成都的临时住地过世。双江农民步行于成都,将她的遗体抬回双江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