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多(1944年11月18日—),女。出生于重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
王恩多1944年出生于重庆,祖籍为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诸城。小时候她惊叹于科学的奥妙和神奇,从少年时代就立下以科学为终生职业的志愿。她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65年她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邹承鲁先生的研究生,是“文革”前最后一届研究生。10年“文革”期间,她在研究所参加“抓革命、促生产”,在天津农场劳动1年半,1975年为解决与丈夫的两地分居,对调到山东曲阜师范学院化学系做教师。“文革”结束,研究生制度恢复,1978年,她第二次考取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研究生,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王应睐先生“文革”后的第一个研究生。7年的研究生经历,为她日后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1994年,她作为中国大陆首批获得美国Fogarty奖研金的三位学者之一,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访问,进行3年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留学生涯增长了她的科学研究经验,为她回国后的科研工作拓宽了思路。
1987年王恩多回上海后,王应睐先生把“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的重担交给了她。她当时身处经费不足、局面严峻等困境,雪上加霜的是她被查出乳腺癌住院开刀。进退两难时,她毅然决然地临危受命。手术4个月后,她即奔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她深信马克思的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根绝一切犹豫,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此后的10多个年头,她的足迹遍布法国、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的科研院所。“奠基性的研究是最辛苦的,没有好的文章发表;奠基性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关键问题的解决可以四两拨千斤。”1990—1995年,她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奠基性研究工作。不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97年开始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正可谓“十年磨砺终成一剑”。她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转移核糖核酸(tRNA)及其与相关氨基酰-tRNA合成酶(aaRS)相互作用,建立了多种坚实而有效的tRNA与aaRS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在大肠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的编校结构域在tRNA与aaRS相互作用中的多功能研究引起国际同行关注;关于tRNA的细微结构对aaRS功能影响的研究方面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对超耐热菌AquifexAeolicustRNALeu与LeuRS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深入研究了LeuRS的编校功能。王恩多的研究工作将我国在aaRS的研究的工作推向世界前列。
王恩多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90篇。论文被美国《生物化学年鉴》、《细胞》、《自然》、《分子细胞》、《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等杂志的文章引用500多次。她获得200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第二届巾帼创新奖”,2006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8年上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由于她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科学的道路上她坚信未来属于青年。1982年起,王恩多在三届全国高级生化训练班和生化所的六届研究生讲授酶学。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博士生导师。王恩多对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对学生在科研上从严要求,在生活中关怀备至。她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他们撰写论文的要点,教他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她认为:“命令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自觉去从亲手做的实验中寻找答案。”她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国内外有关的学术会,开阔眼界。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为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交错进行aaRS和tRNA国际研讨会,王恩多总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参加。在这种会议上同行很多,大会报告系统而精彩,参加这种会议对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十分有益。王恩多认为,研究生应具备清楚地用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研究结果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报告研究工作,重视他们在研究组每月例会上的报告;对研究生写的文章,她都认-改。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研究论文要让王老师满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王老师那里,文章总是改了又改,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她认为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具有可重复性,要求研究生一个实验必须重复三次以上才能下结论;如果研究结果重复性不好,她会帮助学生从头检查原因直到拿出准确数据,绝不能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掺杂其中。她教育学生搞科学研究不能只是为了发表文章,探索自然的奥秘比发文章更重要。王恩多对学生关怀有加,经常过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她爱护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但绝不当众批评,与学生的关系融洽。至今她已指导和培养博士生32名、硕士生4名,学生们获得包括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和提名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各类奖项59人次。她培养的研究生中不少已成为研究员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感到王恩多的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做学问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由于指导研究生的突出贡献,王恩多4次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
由于在研究成果和培养人才方面的突出贡献,王恩多还获得上海市1999—2000年度“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被评为1998—200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获得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诸多荣誉面前,王恩多认为学无止境,她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低调行事。
王恩多的格言是“童心和好奇心使人永远快乐”,这种性格使她总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浓厚兴趣,使她以简单的方式处理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使她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她的风格是一旦认定要做的事,绝不会放弃;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是如此。她认定了科学研究是她终身应从事的事业,不管求学的道路如何曲折,她都会想方设法回到科学研究的轨迹上,两次攻读研究生就是证明。在她46岁时认定了“aaRS与RNA相互作用”研究是她今后应为之探索的领域,不管有多少困难摆在面前她也要去做。她善于在繁多的头绪中抓住并攻克关键问题,事半功倍。
她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科学家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她还是副研究员时,就被选为生物化学研究所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为女性职工排忧解难,一干就是12年,深得女职工信赖。生化所妇女工作委员会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系统和上海市先进集体。她还担任过8年上海市科技系统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三届执行委员,第四届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她认为,应该为维护妇女权益、呼吁社会更加关心女性成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做出贡献。她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