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相(?~1130),南宋鼎州武陵(今常德市)人。为-南宋朝廷对金军屈辱求和、对百姓残酷掠夺的腐朽统治,他利用摩尼教(明教)提倡“分财互助”等教义,秘密宣传组织农民起义。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宣传口号,自号“天大圣”。
建炎四年(1130),钟相在家乡武陵县天子岗树起起义大旗,定国号为楚,改年号“天载”,自为楚王。洞庭湖周围郡州县农民纷纷起义响应,不到一月,起义军占领湘阴、华容等19个县,义军规模迅速发展到40万之众。南宋朝廷十分惊慌,急命孔彦舟为“捉杀使”,联合当地地主武装镇压起义军,四月,突袭天子岗,钟相及其3个儿子和一些义军将领被俘。在解往建业途中,钟相父子及将领被杀害,钟妻则被孔彦舟所占。
钟相牺牲后,起义军推青年农民杨太(?—1135)为首领,继续坚持战斗。因他为起义首领中最幼者,土语谓幼为么,故称杨么。杨么率义军以洞庭湖为根据地,“陆耕水战”,建起数十个水陆栅寨。位于君山崇圣寺左侧的杨么寨,即为当年的杨么大寨。据《巴陵县志》载,此寨原为九重的青瓦黄土墙,30余间,有议事厅、白虎堂、刀枪库等。
洞庭渔民支持义军,帮助义军打造车船数百,上置拍竿、巨石和弓箭,抗击官兵。绍兴三年(1133),杨么立钟相幼子钟义为太子,自号大圣天王,其势大盛,东起岳州,西及鼎澧,北抵公安,南至潭州,所占区内,田蚕兴旺。
面对不断发展的农民起义军,宋高宗亲下诏书招抚杨么,遭拒绝。即派王 率6万官兵围剿义军,又被杨么战败,损兵1万余人。朝廷改命抗金主帅岳飞为荆湖制置使,屯兵岳州,会同衡、潭、鼎、澧各路兵马,剿抚并行,层层进逼。在杨华、杨饮、黄佐变节投宋后,义军大寨陷于孤立,终被官军攻破,杨么、钟义被岳飞部将牛皋所擒。杨么宁死不屈,被杀前还高呼“老爷”(钟相称号)。相传杨么被杀害于湘阴青山,至今山上留有“杨么头”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