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我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他先后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全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生态学会和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中科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学部地理学组成员,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1915年12月4日生于江苏省崇明三光镇,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同时又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择定在中央大学就读。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上海又爆发了“八一三”事变,他被阻在家,后得知中央大学内迁,蒙中央大学教授范存忠的资助,同行辗转到了重庆。经在重庆的三年大学学习,1940年大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后转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先生赴四川铜梁县调查,后至贵州、广西、湖南,抵江西泰和地区调查,先后在江西坚持工作六七年之久,对江西的土壤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和分析,并作了红壤改良试验。在工作中他除完成土壤调查制图报告外,并撰写了多篇专题试验研究论文,其中《江西省土壤志》一篇,对红壤发生分布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江西红壤改良的方法中,以“客土”和“烧土”最为显著。
1947年应北平地质所所长的邀请离赣赴平,后曾暂留中央地质所工作。同年秋天,他前往黄泛区调查,完成中牟幅五万分之一土壤图。第二年,他又去鄂南、赣南一带调查,秋季配合农林部增产计划赴镇江调查。
1949年全国解放后,朱显谟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任职。
1959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他来到杨陵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原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
从50年代初开始,朱显谟到东北三省考察,对改良土壤提出了重要的建议。他深入长江流域、新疆托木尔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了土壤考察和研究,又先后参加了水利部黄委会组织的水土保持勘探队、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队,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种类型区。多年来他以治理黄土高原为科研主攻目标,曾广泛地实地调查,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
几十年来,他撰写了40余篇学术论文。他编写了《土娄土》、《陕西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陕西土壤》、《水土保持手册》、《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等专著。他参加编写和审定了我国土壤科学界的重要著作《中国土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1978年科技成果奖;对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的研究,获陕西省1978年科学大会奖;对陕西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的研究,获陕西省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他为主的对新疆托木尔峰综合考察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中国土壤图集》的编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88年十大成果之一;《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他为首的水保所科技人员撰写的《中国黄土区土壤》专文在国际土壤学会主办的《Geoderma》刊物上发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5 项。已培养从事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资源评价等硕士研究生 5 人,博士生 6 人。
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等。
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