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素(1879~1974年),原名吴开素,女,本县南团汀村人。生于书香世家,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嫁到本县东营村,与贫苦农民郭有林结为夫妇。民国22年(1933年)日寇进关,侵占冀东,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欺压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吴凯素对日本强盗和反动统治者痛恨不已。
民国28年(1939年)春夏之交,抗联第十四总队政治主任韩东征率八路军二十三总队于境内滦河南北打游击;多次到东营村宣传和发动抗日,吴凯素主动与之接触。在韩东征的启发教育下,她由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转变成具有一定革命觉悟的抗战新女性。同年夏,东营村建立了党支部。抗日干部和工作人员经常来这里活动,吴凯素的家成为党的秘密活动的联络点,她整天走东家,奔西家,发动妇女参加识字班,学唱抗日歌曲,站岗放
哨,慰劳子弟兵,护理伤病员等。每逢同志们来到他家,她和儿媳张贺凤就忙里忙外,又烧水,又做饭,热情接待。为了招待同志们,她一家常以树叶和糖菜充饥,把省下来的粮食,甚至连栗子、梨干、杏仁、倭瓜籽之类的小吃物都收藏起来,留做招待抗日人员。
民国30年(1941年)6月,迁遵兴联合县基干队到东营村扩军,由于环境残酷,扩军工作十分困难,这时,吴凯素说服家人,第一个送大儿子郭立锋报名参军。在她的带动下,东营、松岭、长河峪、北团汀等村,出现了送子送郎参军的热潮。
民国31年(1942年)敌人大搞“治安强化”运动,频繁进行“清剿”、“扫荡”,妄图摧毁抗日基本区。一天,驻喜峰口和洒河桥的敌人联合讨伐东营村。抗联村委接到情报后,立即通知群众转移,吴凯素和儿媳为照料患痢疾瘫卧不起的女重病号刘建华和腿部重伤的十二团战士小杨而留在家里。敌人进院搜查时,也临危不惧,披头散发装疯婆,巧妙地骗过了敌人,确保了这两位伤病员的安全。
在护理刘建华和小杨的日子里。吴凯素饭吃不好,觉睡不沉,一天到晚给他们洗脏衣,换药布,擦伤口,端尿端屎。夜里听到小杨伤痛呻吟,她赶快把水送到小杨的嘴边上,吹凉后一口一口地喂;整药片不好咽,她就掰开分着给小杨服;小杨大小便不能自理,她亲自端着便盆为他接屎接尿。小杨害羞。她说:“孩子,别不好意思,0不在跟前,我就是你的亲妈,咱娘俩不计较这些。”在饮食上,吴凯素更是精心调剂,百般照顾。昼量做一些营养丰富的饭菜给他们吃,家里的母鸡下了蛋,自家人一个也舍不得吃,都给刘建华和小杨补了身子。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刘建华和小杨很快恢复了健康,先后返回战斗岗位。临走时,他们都是紧紧地握着吴凯素的手,嘴里唤着“妈妈”,洒泪而别。
暑去寒来,吴凯素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伤病员。有90余名伤病员受过她的护理,有些生命垂危者,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也都死里逃生,康复归队。每当做军鞋的任务下达后,吴凯素都是抢困难,挑重担,积极主动完成任务。
民国32年(1943年)秋,日军独八旅团疯狂“扫荡”长河川抗日根据地。一天,敌人大举朝东营村讨伐出发,吴凯素镇定自若,和村办事员郭养民等一起照顾群众和伤病员转移,恰在此时区委派人从滦河西转来的12驮子手 交东营村保存,情况紧急,吴凯素不顾一切地和郭养民等一齐往山里搬运手 箱子。她年老脚又小,路上被石头拌倒,腿部摔伤,鲜血浸透了裤子,但她全然不顾,咬牙坚持搬运。终于在敌人进村前将手部坚壁起来。
民国34年(1945年)春,冀热辽军区、行署在三屯营召开群英大会,表彰抗日有功人员。吴凯素出席了这次大会,被授予“冀热辽拥军模范”的光荣称号,荣获一面锦旗,一头毛驴,半匹大线布的一等奖品。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凯素已年近古稀,但她人老雄心在,继续投人解放战争的支前工作。1946年,八路军“新华队”在东营村建立了兵工厂,因雨季运输受阻,兵工厂生产的许多弹药无处存放。吴凯素得知后,让老伴和儿子搭铺睡在院中,腾出自家两间房子作了弹药库。
1947年和1948年,境内连续发生灾荒,为响应政府发出的“生产自救”的号召,吴凯素积极配合村干部开展生产渡荒运动,组织妇女纺棉织布。支援前线,直至解放战争胜利。
1951年9月16日,李楚离率中央访问团访问冀东革命老区。访问团到达迁西时,特地派人将吴凯素接到县城参加了七千人联欢晚会。月底,吴凯素应访问团邀请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北京怀仁堂盛大招待会上,荣幸地见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此后,她又多次应邀出席省、市、县人民团体代表会议,享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很高的政治荣誉。1974年1月8日,吴凯素因病去世,终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