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中山市人物

郑君里


[公元1911年-1969年]

郑君里(1911—1969)

曾用名郑重、郑千里,祖籍三乡平岚村(今南村平南片),清宣统三年(1911)12月6日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政协全国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自幼家境贫苦,在上海广东会馆免费义学读初中,1928年考入田汉主办的上海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在学校南国社参演《莎乐美》等戏剧,倡导学校戏剧运动,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组织摩登剧社演出《小偷》、《乞丐与国王》、《悭吝人》、《卡门》等进步戏剧,在《悭吝人》中饰演南医生而扬名。

民国19年(1930),任左翼戏剧家联盟执行书记,负责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撰写文章《我国戏剧运动的鸟瞰》,发表于中共机关刊物《北斗》杂志上。组织大道剧社,演出《马迪迦》、《阿莱城姑娘》、《街头人》、《血衣》、《乱钟》等话剧。

1932年,中共电影小组成立,左翼剧联部分成员加入电影公司,其加-华公司,担任演员或饰演主要角色的影片有《野玫瑰》、《火山情血》、《共赴国难》、《粉红色的梦》、《奋斗》、《光明之路》《人生》、《兄弟》、《骨肉之恩》、《美人魂》、《大路》、《新女性》、《国风》、《天伦》、《迷途的羔羊》、《孤城烈女》、《陌生人》、《慈母泪》、《艺海风光》、《摇钱树》、《江南燕》等20多部。同时,还参演话剧《-灯下》《大雷雨》、《欲魔》《娜拉》《0》、《都会一角》、《秋阳》等,成为30年代知名电影和话剧演员。为《国民日报》副刊《影谭》专栏作家,发表大量文章,并完成著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和译作《演技六讲》。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戏剧三队队长、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下属孩子剧团教导员、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发表《抗战戏剧》、《论抗战戏剧运动》等文章,并拍摄激励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历时3年,于1942年完成,后又拍摄成纪录片《抗战特辑》,导演话剧《戏剧春秋》、《祖国》、《求婚》,完成译作《演员自我修养》。抗战胜利后,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电影名片《一江春水向东流》,该片影响广泛。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导演的影片有《我们夫妇之间》、《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纪录片《人民新杭州》、《光荣的创作》、《旭日东升》等。导演的电影名片《乌鸦与麻雀》获1943—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聂耳》在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最佳传记片奖。在戏剧、电影艺术理论上卓有建树。发表《为什么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关于“分”与“合”》、《关于影片〈宋景诗〉》、《谈中国电影的传统》、《炉边夜话》、《阮玲玉和她的表演艺术》、《一个优秀演员的一生》、《电影特性》、《〈枯木逢春〉艺术总结》、《谈主题拔高》、《从朝鲜学习归来》等文章。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6部影片的艺术总结),探讨电影特性、电影民族化、电影创新等问题,是其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根据朝鲜的《红色宣传员》另行摄制的《李善子》。之后,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孩,1967年被以“保护性拘留”为名而投入监狱,经受两年多折磨,1969年4月23日含冤去世。1978年中共上海市委为其平反。

南村村 南村村…… 详细++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梁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