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上海市 > 浦东人物

王文彦


[公元1915年-1998年]

王文彦(1915~1998)

王文彦又名王郁夫,1915年8月16日,生于南汇县杜行乡赵桥村(现为上海市闵行区)。早年丧父,与妹、弟三人靠母亲耕织为生。国难家贫,使王文彦从小就立志高远,发愤读书。1935年,王文彦就读于上海市中国中学高中部,在地下党的教育、引导下,参加共青团组织(C·Y),“一二·九”-中,带领同学到外滩伪国民党市政府前--。1935年12月中旬出版的《大众生活》周刊第二期封面照片就有王文彦的身影。校方扬言要开除他,王文彦在团组织安排下转移到上海惠平中学担任学生救国会主席。后积极响应共产党中央“到民间去,到乡村去”的号召,只身回到南汇,发起组织“浦东大众读书会”(属共青团 组织),有会员200余人。读书会创办了半公开的刊物《大家看》,办了七、八期就被反动当局下令查封。

“八·一三”以后,王文彦参加“县抗日后援会”工作,担任宣传科干事,并与郭沫若的“战地服务团”取得联系。抗战全面爆发后,王文彦组织读书会会员30余人向延安进发,不料在青浦的佘山遭日寇围击而未果。之后又与好友相约奔赴延安,道路受阻,滞留浙江萧山,在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里受训并参加地方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王文彦向党组织提出了报告,去延安未获同意,王文彦与刚结婚不久的史蒂一起离开了萧山,从此与党组织脱离关系。由于长江被-,去延安的愿望未能实现。王文彦转辗于广东曲江、湖南邵阳、广西桂林等地。一面教书,一面开始文艺创作,与邵荃麟、张天翼等进步作家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除创作小说《康克林》等外,还写了大量的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杂感。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王文彦艰难地由桂林到了重庆,经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盟机关报《民主报》的采访部主任。在叶圣陶极力推荐下,还担任两家进步报纸《商务日报》、《大公报》副刊和其它版面的主编。1946年2月,重庆发生震惊中外的“校场口事件”,王文彦以记者身份采访郭沫若,在报纸上作了披露。

抗日战争胜利,王文彦毅然回到上海浦东。1946年被选为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在上海主编《文艺知识》杂志,利用自己民主人士加文化人的合法身份,与南汇县国民党上层人物拉关系,以掩护地下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回到家乡的王文彦,在地下党直接领导下办起了一支武装队伍——杜北自卫队,并在鲁汇办了大江中学,该校教职工全由王文彦聘请进步人士,学校的进步倾向十分鲜明,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1948年10月,伪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派兵前来抓捕王文彦,由于内线及时通报,王文彦作好布防,得免于难。

解放后,王文彦担任南汇县第一任教育局副局长,积极配合南下干部和局长开展教育的重建、改造、调整和发展工作。同时还参加修建人民塘,下乡开展扫盲,不久又兼任南汇县中学前身——南汇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1954年9月,南汇县中学建立。王文彦担任副校长,他尊重和协助党员校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语文课,经常与教研组老师一起切磋讨论和备课,他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对有真才实学和才华的教师、学生倍加爱惜。文革期间,王文彦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和严重破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老当益壮,投身于改革开放和教育大发展的宏伟事业之中。

王文彦是南汇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担任过县政协常委和副秘书长。1983年离休。1998年9月,病逝。遵照他生前嘱咐,骨灰撒入浩瀚的东海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8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王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