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南平市 > 光泽县人物

高澍然


[][公元1774年-1841年]

高澍然

字时埜,号甘谷,晚号雨农,光泽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苦读,甚得老师赞赏。性至孝,14岁时母死,高澍然按古礼,倚墓结庐而居,不忍舍离,里人为之动容。嘉庆六年(1801年),高澍然中举人,但会试失败,乃出资捐得内阁中书。在京供职才半年,父又死。高澍然以未能居家孝养为终身大恨,于是辞职归里,抚教弟、妹4人,以慰先人。又辑其父生平事迹写成《家录》一卷。

高澍然甚笃族谊和友谊,族孙高垂佩幼丧父,仅有祖母和母亲;旧友上官信之父与子皆死,遗一寡媳和两个幼孙。两家生活皆甚贫困,高澍然乃为他们筹集款项以息钱赒给两家。高澍然膺选拔贡时,与同县何长栻同赴省试,长栻得病不治,死于福州。其间医药后事,都由高澍然照顾料理,直至为之运柩归里。友人黄某有-,为乡农童养媳,未婚而夫死,高澍然出重金赎回此女,嫁给士族。县中某秀才死后家贫,其子幼已订婚,女家嫌贫悔婚。高澍然出为倡捐数十金,助其完婚。县令某抵任才20日而母死,不得已借公款治丧,且无力归葬,苦无相助。高澍然竟为之筹措千余金,使之扶柩归籍。高澍然在乡急公好义,皆人所难能。从不以私事请托衙门,私谒县令。惟遇有关县中兴利除弊之事,则慷慨兴言,言无不尽。《光泽县志》久未重修,县人士议共推高澍然总纂,书成远胜前志。县有义仓,用以积粟救荒,但设置地点众议不同。高澍然建议,义仓应分置不宜集中;集中则易损耗,且不便远道来籴,分置则积谷可以久存,岁饥可以救济近道。众人从其言。

高澍然性近恬淡,不以名利动摇心志。在北京会试时,适妻黄氏死,有大臣慕其文名,欲嫁以女,高澍然立予拒绝。当归里经福州时,闽浙总督汪志伊读其文章大喜,命再作《道一论》,高澍然拒绝,后汪志伊命其子汪正拜高澍然为师,以作业呈改,高澍然认真批改无所忌讳。

道光九年(1829年),闽浙总督孙尔准欲重修《福建通志》,拟聘高澍然为总纂,高澍然固辞,让给翰林陈寿祺,只就分纂之职,负责编写《宦绩录》及水利部分。陈寿祺突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二月病故,众推高澍然为总纂,续成全书,共400卷。原《儒林传》中未收郑光策,而陈寿祺死后,高澍然即将陈寿祺补入。此事引起家居的大员梁章钜不满。郑光策原是梁章钜的老师和岳父,梁章钜乃联合省绅数人,向闽浙总督程祖洛、学政陈用光陈述此书缺点有五:一为儒林混入,二为孝义滥收,三为艺文无志,四为道学无传,五为山川太繁。《福建通志》稿遂被搁置交审,高澍然亦愤而辞职回里,教授学生。

高澍然善为古文辞,兴泉永道台周凯钦佩其文,曾亲自拜谒,执礼甚恭,高澍然对其却无所请求。教授学生皆勉励自修,各抒心得。后来主讲厦门玉屏书院,才三个月,诸生皆深受启发,于是从学者日众,学舍几不能容纳。离职日,诸生皆远送,有下泪者。继主光泽县杭川书院和邵武府樵川书院,往来奔走,督课不倦。教导诸生以除去名利心为第一要义,诸生皆服其教。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高澍然病卒于家。全县士农工商民众皆致哀悼,且集资在县西南郊建祠立祀,自县令以下咸乐施助。

高澍然著有《春秋释经》12卷,《诗音》15卷,《韩文放》13卷,《易述》12卷,《诗考异》30卷,《论语私记》2卷,《河防三编》各1卷,《福建历朝宦绩录》40卷,《闽水纲目》12卷,《李习元文读》10卷,《抑快轩文集》74卷,《光泽县志》30卷,所纂《福建通志》经删定后,延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才印行。



  同年(公元177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41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祖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