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汕头市 > 潮阳人物

林希之


[公元1921年-1969年]

林希之(1921~1969)

林希之,原名应熙,广东潮阳人。祖父曾代理英商太古公司船务,在汕头市创建“太古南记行”。民国26年(1937),就读于汕头市英华补习学校。他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势力大举侵华甚为反感,渐萌科学救国之志。同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林随家庭赴香港避难,考进圣士提反书院,继而升入香港大学。日本军侵占香港后,林-辍学返乡。当时汕头亦在日军统治下,林与几位同学不甘附敌,于民国32年春合办私立梅岭补习学校,对抗日伪的奴化教育。由于对摄影兴趣甚浓,暇时曾试制小量冲显剂供照相馆使用,为日后创办摄影材料厂打下基础。

民国35年(1946),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后期兼修ICS(国际函授学校)的深化工程专业。民国37年冬,上海即将解放,“约大”停办,林再度辍学返乡。在家乡赋闲期间,他时常因某外籍教师奚落中国“恐怕只有月亮不用从西洋进口”的话而痛心疾首,在强烈的爱国心的驱动下,决心以民族工业的空白点——感光化学为主攻目标,自设了简陋的实验室,从事感光乳剂的试制工作,并将其实验室命名为“公元”,以表示参与开辟中国科技新纪元的雄心壮志。

1949年汕头解放,市场上外国货品日渐稀少,给国产感光材料的开拓带来了机遇。林日夜加紧研究,由于操劳过度,得了肺结核病,仍边治疗边工作。1951年10月,新中国第一张印相纸在林希之的手中试制成功。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摄影爱好者郭明声、唐成文自愿出资,帮助林扩大了实验室。经过61次实验,终于使自制的相纸开始走上市场,并接近进口货的水平。

当时,不少照相馆的老板们对这种自制相纸不屑一顾,甚至扬言白送也不要。在困难的时刻,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央新闻摄影局在接到公元实验室的样品后,立即认真鉴定,来信鼓励;汕头市工商局和外贸部门对该室需从国外进口的精胶、原纸、工具、仪器、图书等一律免征关税,使林希之及其合作者备受鼓舞。在亲友的资助下,经过半年筹备,“公元摄影化学厂”在汕头市正式开业,优质的“公元”牌相纸随之打开了销路。1954年7月,公元厂第一批参加公私合营,林希之担任技术股长,研究室主任。1955年4月研究成功第一张人像胶片,同年7月,林希之被任命为副厂长兼工程师。工厂合营后第一个月,生产相纸14280盒,比合营前最高月产量增长一倍以上。为适应生产的发展,他又主持组建了照相纸、钡地纸两个车间。1956年3月,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其后,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公元相纸发展为5大系列、50个品种,质量均接近或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年产量50多万盒,销售量占国内市场总额的60%以上;出口外销量逐年增加。

1958年2月,林研制的软片试验成功,1961年正式投产,结束了中国照相胶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他还于1955年和1964年先后倡办职工业余学校和汕头感光化学专科学校(汕头市第一间厂办的大专程度学校)。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公元厂有不少产品获奖。他也因贡献卓著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先后当上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并担任市科委副主任、省摄影分会委员等职。1959年,应邀出席全国劳模群英会。中共广东省委-陶铸曾为公元厂撰文,肯定林的功绩。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白手起家》,专门介绍林希之的科研成果和创业精神。

“文革”期间,林希之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处分。他泰然自若地对妻子说:“我研究相纸是为了给国家争一口气,哪里是什么‘反动’”。他还坚持制订新的科研计划,继续搞研究。但因顽疾复发,于1969年10月逝世。

1978年,中共汕头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林希之平反,恢复名誉,补开追悼会,其骨灰移葬于汕头市烈士陵园。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孙道临 (19212007) 电影表演艺术家 浙江省嘉兴嘉善县


  同年(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李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