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克林,辽宁鞍山人,1930年4月30日出生。1946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1947年10月在解放吉林的战斗中被俘,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勇于冲锋陷阵,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8月,在解放鞍山战斗中,阎克林和战友们迅速冲入市内,俘敌1个连,在行进受阻、伤亡较大的时候,阎克林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只身炸毁火力点,为战友打开了胜利的通道。战后,阎克林被记大功1次,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详细] |
盖国英,193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镇三街的一个贫民家庭。因母亲、继母、父亲相继去世,1944年,国英随舅舅董福祥一家迁居到农村。尽管董家的生活十分艰难,但是舅父仍然坚持把盖国英送到小学读书。入学校后,盖国英聪慧敏捷的天赋充分地表露了出来,老师当天教的课,他都能背下来。为了节省用笔,他就拿一个柴伙棍在地上划,晚上还要借着烧火炕的微弱灯光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因此,盖国英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深……[详细] |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Kohl,1930年4月3日—2017年6月16日),生于路德维希港一个军官家庭。1982年至1998年任德国总理。他执政期间见证了德国统一的历史- 件,还力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导人之一。赫尔穆特·科尔出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科尔本人是全家的第三个孩子,他的一个哥哥被二战夺取了生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虽然科尔加入了空军防空志愿……[详细] |
李道增,建筑学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省合肥市,1930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师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曾任首届建筑学院院长兼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学术上坚持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研究理论,形成他“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文革后国门初开即依任务所需出国调查访问,与美、欧、港台、日、利比亚等有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传播中国建筑文化、引进国……[详细] |
卢世璧(1930.07.08- 2020)骨科专家。湖北省宜昌市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研制了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并应用在临床,取得满意效果。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首创……[详细] |
熊远著(1930.7.8- )动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1959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主持育成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0余次引进世界名优猪种资源,主持培育的杂优杜湖猪,80年代成为畅销港澳的名优瘦肉猪。80年代初提我国出专门化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主持培育出多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建立了PCR-RFLP等快速准确检……[详细] |
7、于润沧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于润沧(1930.3.20- )矿山工程设计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祖籍山西省浑源县。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现任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承担、指导设计和科研项目60多项,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在高地应力、矿岩破碎的金川镍矿设计中,开发出棒磨砂高浓度胶结充填技术,开创了大面积机械化进路式下向胶结充填法采用大……[详细] |
8、施仲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施仲衡(1930- )祖籍上海崇明。1959年为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地下铁道专业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顾问兼专家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在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中,提出深埋改浅埋方案,主持完成了浅埋地铁车站关键性技术的试验研究;在国内首创地铁工程设计监理,并亲任第一任广州地铁一号线设计总监和工程建设副……[详细] |
9、郭应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郭应禄(1930.5.4-) 山西定襄人,著名泌尿外科和男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0年5月4日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学系,1956年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外科医师,在吴阶平领导的系统教研组工作。1959年,经吴阶平教授推荐,考取研究生,师从吴阶平教授,1963年于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继续留院工作。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详细] |
10、姚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姚穆(1930.5.13- )纺织材料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52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该领域科研和教学,曾提出基于中国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系统特点,综合反映皮肤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工程学的着装舒适性模型和透过织物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界面阻抗理论,开拓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为特种功能服装……[详细] |
薛鸣球(1930.10.18-2013.11.12)光学专家。江苏省宜兴市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所长。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和光学系统设计研究工作。1958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1959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观察望远镜。1967年为我国第一代遥感卫星负责设计了高质量光学系统。在地……[详细] |
12、陈一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陈一坚(1930.06.21- )飞机设计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参加了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某型号飞机总设计师,打破旧的设计规范体系,采用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使飞机达到国家要求的战术技术指标,并组织几十个厂所成功地完成了研制任务,填补了……[详细] |
13、刘业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刘业翔(1930.9.1)有色金属冶金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湖北省武昌县。 195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党委书记、书记兼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轻金属学委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特别是轻金属与铝电解及电化学冶金领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在高温熔盐电解电……[详细] |
14、潘君骅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潘君骅(1930.10.14- )应用光学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在获原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天文光学,获副博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仪器研制中心退休,研究员。从事光学仪器领域的科研工作40余年,早在50年代后期留学苏联期间,提出了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原苏联6米望远镜和我国60厘米望远镜及2.16米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详细] |
15、赵伊君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赵伊君(1930.11.26- )激光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0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