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事件_戊戌变法 相关人物介绍

历史事件_戊戌变法 相关人物介绍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关人物
康有为 (18681927) 南粤先贤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详细]
梁启超 (18731929) 南粤先贤
  • 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没中。回粤路……[详细]
严复 (18541921) 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疒俞壄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后改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五年期满毕业,先后到“建威”船和“扬武”舰实习。光绪三年(1877年),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学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学肄业,后转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在英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外,留意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详细]
谭嗣同 (18651898)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si,第四声)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亲徐五缘。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详细]
唐才常 (18671898) 岳麓书院
  • 唐才常
  唐才常(1867—1898) 自立军首领。 清湖南浏阳县人。字伯平,号绂丞,后改号佛尘,又曾自号洴澼子,另有咄咄和尚、蔚蓝、弗人、无游居士、去梦残生、李民治、田野民治等别名、笔名和化名。生于同治六年(1867)。少好学,尤喜读历史。与谭嗣同同师事欧阳中鹄,交谊笃厚,时人并称为“浏阳二杰”。 光绪十二年(1886),唐才常19岁,经县、府、道三级考试,均名列第一,称“小三元及第”。……[详细]
刘光第 (18591898) 戊戌六君子
  • 刘光第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四川富顺赵化出生,系清初湖广填四川客家后人第七代。家贫,勤读,于光绪九年(1883)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任京官期间,虽生活清贫,但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公余闭门读书,不事权贵。尽管自己官声颇好,升迁无碍,但见国难当头……[详细]
杨锐 (18571898) 戊戌六君子
  • 杨锐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详细]
林旭 (18751898) 戊戌六君子
  • 林旭
  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少孤,喜浏览群书,1893年中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旋入赀为内阁中书。曾数访杨锐,感叹时事。因崇尚康有为之学并与康思想观点相合,遂受业于康。1898年3月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深入发展。及保国会召开,为首倡和主事之一。后为少詹事王锡蕃……[详细]
康广仁 (18671898) 戊戌六君子
  • 康广仁
  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子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弟。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总理,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详细]
  • 徐致靖
  徐致靖(1844年~1917年)清末维新派。清末民初江苏宜兴(今宜兴市)人。字子静,德宗光绪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至内阁学士、署理礼部侍郎。1897年(德宗光绪二十二年)德国侵占胶州湾,他以外患日迫,亟思“变法图存”。次年上疏清光绪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主张破除资格并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认为“苟欲变法,必广求湛深实学、博通时务之人……[详细]
张荫桓 (18371900) 清末名臣
  张荫桓(1837~1900 年),字皓峦,号樵野。祖先从广东新会小范里迁居佛山镇低街张家巷(今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张荫桓清道光十七年(1837 年)出生于佛山。家富,少有才能,好结交,家财挥霍尽, 遭族人白眼, 忿而赴省, 后得友资助。清同治元年(1862 年),他随舅父李宗岱到了济南, 筹钱捐得山东省东抚县知县之职。同治三年(1864 年)招入幕府,掌管书记事务。因善文辞,有智谋,通晓时务,先……[详细]
袁世凯 (18591916) 民国政治家、军事家
  • 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详细]
慈禧 (18351908) 中国古代三大女性统治者
  • 慈禧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妃嫔,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 、那拉太后、老佛爷、孝钦显皇后,辛酉政变后夺权听政,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王朝进入同治中兴时期。光绪皇帝登基后再度垂帘听政,之后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独揽大权。溥仪继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孝……[详细]
  • 瓜尔佳·荣禄
  瓜尔佳·荣禄(1836-1903年),字仲华,号略园,清朝政治家、-,著有《武毅公事略》《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等书籍。由于袁世凯的叛变和荣禄的“告密”,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荣禄由此深得慈禧太后信任;义和团运动中,荣禄又被慈禧任命为留京办事大臣,于乱世中上位。1903年荣禄病死,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一等男爵。人物生平1874年,同治帝载淳病死,荣禄参与确定载湉继承帝位,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详细]
光绪爱新觉罗·载湉 (18711908) 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 光绪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与慈禧太后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之子。同治皇帝驾崩后,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定继承皇位,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虽然亲政,但实际权力把持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在位三十四年,期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对外主战但最终失败,之后决定戊戌变法以图强,但被袁世凯出卖后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沦为阶下之……[详细]
黄遵宪 (18481905) 晚清诗人,外交家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10岁时开始学写诗。清同治六年(1867),考中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考取拔贡生,次年入京赴乡试,未中。黄遵宪早年的诗作,已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他批判了文学创作中“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的拟古倾向,宣言“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还对客家山歌进行收集、加工成《山歌》多首,大都清新可喜。光绪二年(1……[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