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海南省 > 文昌人物

吴发凤


[公元1870年-1946年]

吴发凤(1870~1946) 清末民初知名的老旦,也是琼剧史上最著名的剧作家。原名家悦,字名介,公坡镇水北圩丹山村人。

吴发凤小时天资聪敏,学业优异,很得塾师器重,但因早年丧父,只读五、六年书就辍学,给邻居当挑货郎,后被货商弃于万州,沦为乞丐,为琼剧班主吴开吉所收留。17岁回家,借债做糖果小贩,因亏本而转入“发字”科班为班主做杂工,借以学艺,由此起名“发凤”。一年后因生活所迫,离开“发字”科班,不再干杂工,而跟随农村班子唱花旦戏,因功底不实,嗓子粗阔又改唱老旦。演《西厢记》、《卖胭脂》等剧中的崔夫人和许母,大受喝采,不上数年名震全琼,与清末民初的莫发鸾、大眼鸟等几名老旦齐名,成为名伶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前10年,吴发风就开始衍变传统剧,搜集民间故事,掌握编撰提纲戏,深受班主和名伶器重,成为各大名班争聘的开戏“师爷”。

“五四”运动以后,由于他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赋予他的剧本创作以积极的社会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内容。1922年,吴发凤和名花旦张禄金、张赛蛟、陈成桂、名武生王玉刚、小生陈俊彩、郑长和等人在革命先驱者王文明、徐成章等人的启发和领导下,在海口成立了琼崖伶界工会,吴发凤当选为主席,随后又创办了“琼崖土剧改良社”,编著出版一批反帝反封建的剧本,供青年学生在城乡宣传演出。吴发凤编写的《大义灭亲》、《蔡锷出京》、《秋瑾殉国》、《林格兰殉义》、《黄花岗祭夫》、《灭种婚姻》、《省港大-》等一批时装琼剧,思想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以演时装剧著称的“二南班”,大多都是演出吴发凤的新剧本,这些剧本对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宣传爱国主义、开发民智、改革旧社会风俗、启蒙教育人民群众提高革命觉悟,在历史上起过较大的作用。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政变,血腥-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逮捕进步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因此,吴发凤跟王玉刚班(一说双凤兰班)逃往南洋。琼崖土戏改良社、琼崖优伶界工会从此解体。1928年,吴发凤跟随琼汉年班(即陈俊彩班)从南洋回国,从事编写剧本。他汇编琼剧名伶的名戏,包括《双自由》、《林兰香弄嫂》、《继母泪》、《洞房嫁姨》、《瓜寮成亲》、《青楼恨》、《开山票》、《马伏波开琼》等在内的一批古装戏和时装戏剧本交给海口市一家木版刻印社合股印刷,广为销售。吴发凤这时被海口市一家电影院聘为无声电影海南话解说员,他在反复解说影片过程中熟悉了许多电影故事,为编撰琼剧本积累了素材。吴发凤是演员出身的编剧家,懂事舞台规律,有丰富的编剧经验。他以电影故事为基础,衍化生发出新的情节、新的人物,编成戏曲剧本,自然是驾轻就熟。在这期间,他选择一些好的电影剧本,编写琼剧脚本,如《爱河潮》、《糟糠之妻》、《新人家庭》、《空谷兰》、《爱情与黄金》、《红泪影》等。从1929年至1939年10月间,他共编出68个剧本(其中时装剧58个)。在这些剧本中,大约有30多个是以恋爱和婚姻问题为内容的。这些剧本,都刻成木版,大量印行,销售岛内和南洋各地,深受琼籍华侨的欢迎。至今还在岛内和东南亚一带演出,为琼剧戏曲宝库留下了珍贵的艺述遗产。

1939年2月间,日军侵占琼岛,吴发凤收拾60多个剧本印版,携带家眷8人到西营(今湛江市),翻印剧本远销南洋,不料被歹徒纵火烧毁。为了谋生,便到徐闻新园班开戏,因演戏收入不好,又回到西营,经营泥版印刷剧本远销南洋。1940年,日军入侵南洋各埠,吴发凤的谋生之路由此断绝,经济非常窘迫,加上年逾花甲,贫病交织,过着悲惨的生活。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吴发凤一家归抵文昌老家。他翻查离家前埋藏的许多手稿和印成册的剧本、木刻版,发现大都霉烂,这对他是沉重的打击,因而异常忧郁,经常患病。1946年10月7日,因吃蟾蜍肉粥中毒而与世长辞,终年76岁。



  同年(公元1870年)出生的名人:
熊希龄 (18701937) 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教育家、实业家 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
王若飞 (18961946)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贵州省安顺西秀区

下一名人:陆兴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