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科(1863~1936),字镜蓉,宁晋县城内西街(今解放村)人。父亲张彦杰,母亲王氏。同胞兄弟四人,震科为长子,娶妻王氏,生一子名书芳。震科自幼好学,性情温和,谦恭知礼,兄弟间堪称表率。为秀才,酷爱读书,涉猎宽广,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光绪二十六年(1900),震科37岁,乡试考中举人。
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清王朝无力抵抗,慈禧逃往大同,诏令直隶地方官镇压义和团,河北战事接- 生,在内忧外患的国家局势下,张震科无心仕途追求,将满腹学识用在家乡教育事业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诏令科举停试,旧日私塾、书院逐渐被公办学校所取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晋县首创女子学校,租赁西街郑俊彦旧宅,开学授课。青年女子走出家门,到社会上接受教育,在封建礼教思想长期熏陶下,决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女子学校负责人选,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家长才会把自己的女儿送去读书。宁晋县劝学所经过研究,一致推举张震科为女子学校校长。
宣统元年,张震科四十六岁,任宁晋县劝学所总董,主管全县教育工作。民国5年(1916)各界人士倡议,为表彰张震科文教业绩,由钟刚中主持,给张震科赠送“万民伞”,并悬挂“品端学粹”锦匾。平日冷冷清清的县城西南隅,一时人流如潮,锣鼓喧天。街谈巷议,无不争说张震科为人处事的模范事绩。教育工作发展,教师人才不足,特别是女教师缺乏,日益突出。民国十五年,成立女子师范讲习所,培养女子师资人才。张震科任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是年,湖北省巴东县人鲁作霖(字沛苍)任宁晋县长,他对张震科的学识、品德十分尊崇。鲁作霖和张震科结识以后,友情日笃,官民不辨,常相往来。张震科书- 力深厚,鲁作霖擅长绘画,彼此互有酬赍。鲁作霖离任前,精心为张震科画像,以志友谊长存。
民国十七年,张震科65岁,负责总编《宁晋县志》。当时,正逢东北易帜,军阀作乱,鱼龙混杂,举国动荡之际。主修县长接连变换,修志经费没有着落,资料采集十分困难,修志工作时起时落。作为总的张震科,依然含辛茹苦,挑着沉重的担子,领导几十名人员坚持工作。民国十八年,《宁晋县志》石印成书,共一帙八册十一卷。他在《三修<宁晋县志>序》中说,“史有专官,可以随时记录,其成也易;至于志,则旁搜远绍,汇集成书,非一人所能任,非旦夕可奏功,其成也难。”他道出了修志者的艰辛实践,使中断了二百年的历史资料得以补充和流传。
民国二十二年,张震科年届古稀,他不辞年老体弱,毅然担任宁晋县乡村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其间,教学之余,他常将所学妇科知识用于实际,治病救人。北关一家主妇患病,情况危急,到学校请张震科出诊,张震科正患痢疾,行动困难。他见病家愁眉苦脸的样子十分可怜,不顾个人病痛,动身前去诊治。病人转危为安,张震科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无力回家。张震科为群众治病,从不收取任何报酬,遇到贫苦人家,还自已出钱为病人买药。张震科的家庭,既无良田盈顷,也无店铺列市,生活非常清苦。但是,他却乐善好施,每年腊月初一日,便要放饭、舍衣。
张震科博学多才,还是宁晋县灯谜编制的一代名家。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编制灯谜供人猜射,藉以和群众同乐。他编制的灯谜雅俗共赏,既有文人墨客搜索枯肠也难猜中的谜条,也有普通群众可以猜破的佳作。红灯之下,时有一谜猜中,引起全场哄笑,啧啧叹服的情景。他的许多佳谜,流传下来,仍被称道。
民国二十四年,宁晋县举办首届春季运动会。县长李纲亲自主持,设田径、篮球、网球等比赛项目。开幕时,军乐齐鸣,场面隆重。张震科所作《运动会歌》,唱遍宁晋城乡,是第一首地方歌曲。民国二十五年(1936),张震科忧国忧民,一病不起,于农历十二月初六日辞世,终年73岁。
张震科一生献身宁晋县文教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界人才。许多学生谈到他的学识、品德,无不动容地称赞,说“他不愧为人师表。”张震科的诗文著作很多,但未成集,散见于志书、碑刻和族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