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翀(1580-1629年),字见可,号息六,又号闲闲居士,宁晋县城解放村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授翰林院国史编修。父亲张主民,母亲郭氏,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
张种幼年即聪明好学,受到私塾先生爱护。塾师有《通鉴》,他常偷着自学,先生问他语句,居然应答如流。入私塾读书,勤学不辍,有时彻夜不眠,雄鸡高唱还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父亲念他年岁尚幼,便限制夜读。待夜深人静,他用帷幔遮住灯光,苦读依旧。考中秀才后,他仍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无不通晓。小秀才的文名誉满城乡,受到王之栋的器重。张狲命运不佳,父亲去世,妻子亡故,他又在乡试中连连落榜,张狮陷入困惑的环境之中。为了获取功名,他和小自己六岁的孙昌龄结伴,到城东二十里的别墅专心学习。那里树木葱郁,环境优雅。学习余暇,二人踏着落日余晖,漫步农家菜园,放松紧张的神经,谈论家国诸事,历史沿革、兵战民忧、风俗交等,随兴而发、随意而灭。孙昌龄佩服张翀知识丰富,谈吐高明。二人潜心学习六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狮考中《易经》亚魁(第六名),成了一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张狮四十岁,考中二甲进士,选为读中秘书。天启元年(1621年),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二年,值起居注、编纂六曹章奏、修神庙光宗实录、经筵展书官等职。三年,修《三朝要典》,显示出—名史宫的才气和胆量。
张翀初人翰林院时,编修官中认为他通晓《易经》,史籍未必谙悉。一天,编修们谈论宋、金、元交战诸事,始末因果,众说纷纭,难于一致。张翀趁机说史,犹如朗读典籍,详略恰当,如数家珍。编修诸官,惊异他的学问。杨世芳称, “这样广博的知识,诚为难得人才。”江苏春吴县姚希孟,和张翀为同榜进士,同为翰林院编修官,他说,“我们都是读中秘书,不若赠你一把白玉作柄的拂尘,请你总领说史,我等两手托腮,侧耳聆听,总比翻阅史书更省事吧。”从此,翰林院诸生对张狮刮目相看,并和他结下友情。
《两朝实录》是编修国史必要资料。其中涉及的事件、人物,他们的后人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事案举要不好下笔,弄不好丢官罢职,性命不保。张翀在《两朝实录》中,不畏权要,秉笔直书,既详略得当,又令人信服。改变了记本朝事多美之辞的文风,使国史有信今传后的历史作用。
晚明的三大案,关系皇帝、贵妃、太子,还牵涉太监、大臣、太子保姆诸人,判定是非十分艰难。肇事源起于“梃击案”。蓟县人张差,手持木棍闯人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在逮捕审问中,张差供说是郑贵妃的太监庞保、刘成领着来的。于是疑郑贵妃欲谋杀太子。万历皇帝正宠爱郑贵妃,不想追问下去。便将张差定了“疯颠奸徒”的罪名杀死, 两个太监,案子就结束了。案情不明,矛盾丛生。没过几年,又发生了“红丸案”。万历皇帝死后,太子朱常洛登基,改年号泰昌。小皇帝福小命薄,很快病了。掌御药房的太监崔文,让皇帝吃了泄药,病情加重。鸿胪寺丞李可灼,献出红药丸,他说是按仙方配制的灵药。小皇帝服后,很快便死了,满朝议论纷纷,说郑贵妃二次买凶手杀人。将崔文、李可灼投人狱中待审。熹宗朱由校继位,接-生“移宫案”。朱由校皇帝,是宫中保姆李选侍抚养的。魏忠贤欲把持政权,让李选侍和皇帝一起住乾清宫。大臣杨涟、左光斗看出他们不轨,提出李选侍不得住乾清宫,强迫搬到哕鸾宫。引起太监专权、派系之争叠起。
翰林院编修国史,必然要写这三大案。其中“梃击案”难度大,张狮主笔编写这个案子。他做好了准备, —旦发生不测,决不连累亲朋,自己受祸。他不轻信有关人的粉饰辞,坚持编写观点,拒绝任何人馈赠礼物。他写出了信今传后的史家浩然正气。编修国史以后,编修宫各有调动升迁。同榜好友姚希孟,升为南京翰林院主官。张狮仍是编修官,原职不动。
天启六年(1626年),张狮的母亲病故。二年后,张翀一病不起,逝世时年仅50岁。在不满十年的编修生活中,他“禄位虽不济”,但其人品、学问却名满词林。他容貌清瘦,意志坚定,宛若孤峰矗立,伟岸而不可动摇。崇祯二年(1629年),举为乡贤人祀。曾著文若干卷,《略识编闻见考疑》、,《二十史撮要》皆不存。只留下翰林牌坊一座,气势凌立,显示着他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