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寿县人物

朱克贵


[公元1914年-2007年]

朱克贵

朱克贵(1914—2007),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土壤农化科学奠基人之一。1941年中央大学毕业,1945年到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多次主持或参与全国土壤普查,先后编写过《普通土壤学》、《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江苏农业土壤》以及《土壤地理》等教材和著作,两次主编《土壤调查与制图》并担任《中国土壤》专著副主编。曾获1978年江苏省第一次科学大会奖、南京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长经历

朱克贵,1914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就读于朱家集小学,14岁进入寿县中学,193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合肥市第六中学。1934年高中毕业,1935年通过出色的发挥,如愿以偿考入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开始了他的大学学习生涯。

进入大学后,朱克贵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刻苦、勤奋学习。同时,还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他深刻感受到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于是立志学好农业科学,为农服务。但是,就在他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在一片“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声中,朱克贵毅然决定暂时中止学业,投入救国救亡运动。他与宣家杰等同学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经过长途跋涉,于1938年到达抗日圣地——延安。在这片红色政权的热土上,朱克贵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他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半年后,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培养了无私、奉献、勇于献身革命的精神。于1938年10月回到自己的家乡,直接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寿县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他向当地群众宣传毛泽东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主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破坏敌人的公路、桥梁,拆除敌人的碉堡,配合地方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朱克贵应学校邀请,回到中央大学复学,于1941年毕业。大学毕业后,经友人介绍,到中国地理研究所从事土壤学研究。1943年转入复旦大学。1945年回到母校中央大学任助教。

朱克贵先后担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助教,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讲师、副教授,并担任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顾问组顾问、华东技术顾问组副组长和江苏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副主任。他参加编写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在《中国土壤》一书过程中,作为副主编协助主编对全书进行统稿和审定。该书客观、全面、综合、系统地集中反映了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是一部科学性与生产实践性均很强的土壤专著。该书于1998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其中凝聚了朱克贵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主要成就

在朱克贵的科研事业中,他清醒地意识到: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和风险,在科学的大门口就像在地狱的门前一样,在这里一切怯弱、畏惧、迟疑必须去得干干净净。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严禁将战略物质向我国出口,其中橡胶是重要的被禁物资。为了打- ,国家计划在华南发展橡胶树的种植。1952年,朱克贵与黄瑞采、李扬汉等一起率领考察队对华南橡胶宜林地进行综合考察,他们自带行李和干粮,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完成了海南岛东北地区的考察任务,为我国华南橡胶基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为摸清我国土壤资源状况,解决我国土壤资源利用率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调查研究。如1951年,他担任东北土壤调查团副团长,为了给甜菜生产基地作出较合理的选择,他深入实际,在西辽河流域地区进行半年多的野外调查,总结土壤资源的利用经验,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号称北大荒的东北三江平原,土壤资源十分丰富,亟待开发。1954年,他在黑龙江密山县和虎林县进行土壤资源调查,为该地区的开发提供了科学资料,并撰写了《黑龙江密山虎林生草灰化土的形成条件和特征》论文,在1956年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代表大会”上宣读。同年11月,他到达友谊农场,协同前苏联专家,与宋达泉、朱莲青、孙渠等人共同完成了该农场2万公顷土壤调查图,为建场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为中国第一个大型机械化农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大荒如今已成为北大仓,是全国著名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北大荒的开发上,他是一个开路者。

在治理淮河流域土壤问题上,朱克贵也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后,他接受了国家治淮委员会所属的淮河流域土壤调查总队的委托,负责淝河和涡阳河流域的土壤调查。这次调查以排水灌溉为目的,是治理淮河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当时条件很差,朱克贵与其他师生一起,自带行李,住小学,宿破庙,每天步行几十公里进行野外调查。该项任务在1955年和1956年分两年完成,向委托单位提交了土壤调查报告和1:50000的土壤图和改良利用图,为制定淮河流域水利资源综合治理和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7年,他接受江苏省农业厅的任务,进行苏南土壤调查,这次调查成果为以后的江苏省宁镇丘陵山区的农业规划和低产田的改良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1963年,朱克贵还参加了以寻找水源为目的的哲里木盟草原调查,并详细介绍了该地域土壤的类型、性状、分布和荒地状况,为科学有效地开发该地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世纪50年代,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进行一熟沤田改为二熟制改革。开始时,由于缺乏经验,改制0 现了不少问题,稻麦产量很低,群众对此丧失了信心,流传了“沤改旱,必讨饭”的说法。朱克贵等人接受江苏省委的委托,对沤改旱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沤改旱”的失败是土壤改良措施不当造成的。在大面积调查基础上,他与扬州农科所的同志共同拟定了沤田的改良措施,在兴化县严家大队和姚家大队搞“沤改旱”试验示范,采取了及早耕翻晒垡、施用磷肥、种植绿肥等措施,使稻麦产量显著提高,沤改旱获得了成功。这些经验逐步在全县推广,消除了群众的顾虑,使兴化县和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沤改旱”取得了成功。该研究成果获1978年江苏省第一次科学大会奖。

1974—1977年,江苏省淮阴地区旱改水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群众还缺乏经验。朱克贵主持了种稻洗盐、改良花碱土的旱改水试验示范样板,组织教师对全大队进行大比例尺测量,设计灌溉系统,大面积连片旱改水种稻,避免旱包水、水包旱的现象。种植绿肥、施用磷肥、提高土壤肥力,将紫云英北移到淮北地区。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花碱土得到了大面积改良,“旱改水”获得了成功,改变了该地区农业低产面貌,时至今日仍被当地群众所称颂。

70年代末,全国大规模开展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考察。1980—1984年,朱克贵主持江苏省海涂土壤资源的综合调查,亲自参加了东台县的调查试点准备工作,组织100多名师生,对沿海13个县(市)60多万公顷海涂土壤进行了1暶10000比例尺的调查与制图工作。通过调查,查清了江苏省沿海土壤资源数量和分布,海涂土壤的盐渍变化规律,提出了分区利用综合开发的思想。该项成果获1995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1年,朱克贵陪同省科委领导去南通市盐城市选点,选定如东县棉花原种场和大丰县王港试验站作为江苏省海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单位,由朱克贵主持。试验研究“以改土治水培肥为中心,通过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启动。课题经过校内外多学科的协作,一改过去单一搞盐土改良的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益。1987年,“如东棉花原种场海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获南京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克贵一生痴迷于学术研究,无论是在艰苦的抗战年代及在解放战争后历次的整风运动中,还是改革开放后崭新的美好岁月,都未能阻挡他探求真知的步伐。他一直怀揣着为国为民的理念,拥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永远保持一颗“棋子不变、棋盘不变、却要盘盘下出新意”的创新精神,一如既往地跨着坚实的脚步,朝着科学的殿堂迈进。桑榆匪晚,奔驰不息,成就了他非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难以超越的内心世界。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7年)去世的名人:
曹寿椿 (19212007) 园艺教育家,蔬菜专家 安徽省合肥市

下一名人:吴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