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甘肃省 > 临夏人物

张建


[公元1878年-1958年]

张建(1878-1958),字质生,号梅林,甘肃省临夏市人,居光华路。祖居陕西,元末迁居狄道(甘肃临洮),清乾隆时徙居河州(今临夏)。

光绪四年(1878)生,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张奉明,曾随朱贵守卫大宝山负伤,后升任洮岷协副将,战殁于果岔。祖父张秀,袭云骑尉世职,战殁江南。父张大元,仍袭武职,任大通营游击。张建少时随父任所读书,父亡归里。

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中秀才,应循化参将之聘教其子。后至赶坡、唐汪川、蒙城教义学。知州杨增新选优秀生员入署衙读书,张建亦入选,并与邓隆等赁显庆寺僧舍,攻读学业。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游幕四川之新宁、打箭炉、南充等地,为县令王典章、邓隆佐助兼课子弟。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返回甘肃。

民国元年(1912),甘肃省临时议会成立,质生任秘书课长。

1913年,应宁夏护军使署马福祥之聘,任宁夏护军使署副官长,后任绥远都统署参谋长、绥远垦务会办、归绥清理地亩局长、绥远烟酒事务局长等职。后任北京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等职。

1926年,鉴于军阀混战,时政腐败,辞官回兰州,居家不出。

1928年,马仲英与国民军战于河州城,次年(1929)时逢大旱,天灾-,乡里涂炭。张建与邓隆联合旅兰同乡积极募捐,出任甘肃赈务会委员,奔走呼吁,以资助逃难至兰州的灾民返乡。并同邓隆到临夏调查灾情,组织发放赈款,掩埋饿殍。外逃难民上庄后,无籽缺种,省政府聘请张建偕委员鲁光华到临夏、宁定、临洮等县与当地回汉知名人士协商,调剂发放籽种,适时下种。

1930年,与宣抚使马麟同往临夏地区抚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质生携眷回临夏,与地方人士创办私立兴华小学,首任董事长,并筹办临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和治理大夏河事业,均末如愿。

1949年8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临夏,张建偕同各族各界人士前往大夏河桥头热诚欢迎解放军入城。同月,被任命为临夏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2年,参加甘肃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北京观礼,返临后,由政务院任命为临夏专署副专员。先后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临夏专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夏专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并被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选任副州长。在任期间虽年事已高,仍致力于临夏建设。

1958年9月3日,在家病逝,享寿80岁。中共临夏州委在挽词中给予“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革命事业,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各项社会主义事业中贡献了很大力量"的评语。

张建好读书,喜收藏,平生薪资所得,悉购图书字画。积书5000册,藏字画等文物500余件。1966年10月,由其子张思温主动捐献,现存甘肃省图书馆。

张建擅长诗文,创作丰富,享誉三陇诗坛,一生作诗近万首,其诗襟怀开阔,大气磅礴,能直面人生,同情饥弱,鞭挞腐恶,被誉为“陇上陆游”。著有《退思堂诗集》42卷,收入古典诗5195首、词25阕,《退思堂文稿》16卷,存文339篇,联语575幅,《枹罕碧血》2卷。2002年7月,由其子张思温、孙女张庸遴选,编为《退思堂诗文选》由甘肃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87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张梅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