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卿(1901-1938)
原名李文诚,彭集街道冯庄村人。自幼过着贫困的生活,少年时便到苇子河村地主家里干零活。地主家的儿子上学,他作为“伴读”常在苇子河村赵氏私立小学旁听、自学。先生徐广仁发现他聪明好学,深为喜爱,就把他当作一般学生对待。后来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东平县师范讲习所,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学习了两年,毕业后,便到苇子河村“元昌”杂货铺(该村地主投资开办的商店)当店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常外出为杂货铺采购货物、探听行情、催要债款。这期间,他接触到一些进步人士,接受了抗日救国的教育,逐渐萌发参加革命的要求。他经常约该村及附近村的一些小学教员到“元昌”杂货铺闲谈,了解他们对形势的看法。这些人见他忠诚厚道,办事认真,也都乐意接近他,每逢节假日,便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议论关于“抗日救亡”“不当- 奴”等国家大事。
1937年冬,中共东平县工委派共产党员强仁普到苇子河一带村庄开展建党工作,他把李斐卿列为考察、发展对象,很快吸收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从此,他真正走上革命的、报效祖国的道路。
他主动团结从北平回乡的青年学生赵效三、赵慕三兄弟(地主家庭出身,已加入“民先”组织)以及因日军飞机轰炸东平县城而停教的部分教师,共同为抗战工作出力。他提出“不能坐以待毙,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尽快发动群众”的建议,赵慕三积极响应,立即利用自己的收音机收听新闻广播。李斐卿则及时安排人整理成文稿,并油印成8开两面小报,每期百余份,在五区各村庄秘密散发,这一小报在当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宣传、鼓励作用。
1938年1月,根据李斐卿的表现和要求,强仁普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工作更加认真、扎实,时常机智地避开苇子河地主的监视、跟踪,深夜翻越苇子河村的高大苇子墙,冒着生命危险到周围村活动。为了开辟这一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县工委书记万里、工委委员于林甫、孟子明,共产党员强仁普、刘星、李冠元等同志常到这一带来。李斐卿就把自己所在的“元昌”杂货铺变成了县工委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他常以招揽顾客、洽谈业务为掩护,妥善安排、周密布置这些人的接头场所、开会地点,每次都很安全顺利。
李斐卿积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物色培养骨干,引导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介绍朱华光等六名同志入党。1938年5月,在苇子河及附近村庄发展党员10余名,按照县工委的指示,成立东平湖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苇子河村党支部,李斐卿任支部书记。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李斐卿担负的革命工作越来越重,他既要组织安排支部党员和福利会会员的各种活动,又要迎送越来越多的过往“顾客”。1938年5月10日,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路经东平二区黄花园时,派联络员到苇子河“元昌”号找到李斐卿,李斐卿热情接待了他,并作了周密安排,让他及时同县工委接上关系,使县工委书记万里按时同郭洪涛见面,接受了省委指示。
根据郭洪涛的意见,县工委决定“元昌”杂货铺为通迅联络站,由李斐卿负责。为了加强县工委同泰西特委、鲁西区党委、郓城中心县委的通讯联络,及时传送上级文件,他无数次地来往于后亭、王古店、靳口村的三条地下交通线上。他多次巧妙地躲过敌人的盘查,化险为夷,顺利完成通讯联络任务。
1938年9月,陈伯衡、刘星率十支队东进挺进队,张北华、何光宇率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先后进驻苇子河及附近村庄。李斐卿立即组织党员、抗战积极分子安排部队战士们的食宿,紧密配合他们的行动。同时,他向部队- 介绍了这一带群众工作的开展及抗战活动情况,反映了苇子河村反动地主埋藏枪支弹药的问题。两支部队- 听了他的回报,立即决定发动一次群众性的起枪斗争。李斐卿首先召开党员会,进行组织发动,摸准藏枪地点,然后绘制三幅起枪路线图。他亲自参与指挥,经过一场紧张战斗,起出了一大批枪支弹药,武装了这两支部队。
这次起枪斗争的胜利,打开这一带抗日斗争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教育和鼓舞,抗战情绪空前高涨。李斐卿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开展动参工作,使一批青年农民报名参军。
1938年10月6日,是李斐卿遇难的日子。这一天,汶上一股日伪军窜入东平境内,到苇子河村一带大肆骚扰,乱杀无辜。李斐卿闻讯,首先组织群众向大清河以北山区转移,然后携带 一支匆忙离开“元昌”杂货铺。途中,他同五区人民抗敌自卫队的 班长周茂田相遇,二人商定到四区去找部队。路经后屯村时,遇上被收编的一支队伍,潜伏在该部的坏分子董汉卿、李渊吉借口护送他们,行至地势险要的龙王沟时,董、李突然开枪,将李斐卿打死,将周茂田打伤,抢走枪支。李斐卿壮志未酬,被坏人杀害,时年37岁。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