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南陵县人物

李振亚


[公元1888年-1971年]

李振亚(1888-1971),南陵县弋江镇湾溪人,李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四岁时不幸丧父。十岁入私塾,十八岁离乡辞母去南京入上江公学,旋转江南实业学堂,毕业后,复入西江高级师范,二十二岁学成毕业。适逢黄花岗起义失败,使李悟出非武力不能推翻帝制,遂毅然入南洋陆军讲武学堂学习军事,此间,加入孙中山先生创立并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与柏文蔚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其间有幸见过孙中山先生。自此,李踏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征途。

民国2年(1913年)7月,安徽宣布独立,起兵讨伐袁世凯称帝,李任讨袁第五旅参谋。失败后,潜至舒城任桃溪学校学监。民国5年初任护-兴。同年4月,李在大通联络陆路 进行武装起义,为维护共和政体而斗争。起义失败后,化名陈锦逃至汉口被捕,由于他的连累,他的家室被抄,侄儿阵亡,长兄殉难,一家人为革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袁世凯死后,李出狱,居住上海,后又在皖南、闽南积极参加0斗争。民国10年,李在上海为旅沪青年创办安徽中学,革命党人子弟入学可免费入学。民国12年,李又在安庆创办皖江专科师范。北伐军兴,李在国民革命军第33军任职。民国17年,军长柏文蔚被排济,李亦随之回沪,并决计脱离国民党,抛弃党证,自此从未参加过任何党派。李虽然脱离党籍,但并未脱离革命,组织进步青年学生与志同道合的革命者进行倒蒋斗争,因而遭将政权通缉,南京国民政府以上海安徽中学学生在校宣传革命为由,免去了李的校长职务。

李振亚虽屡遭国民党打击,但革命信念、爱国为民的抱负丝毫未减,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革命斗志。他在竭心尽力抗日的同时,不忘地方教育事业,积极为地方兴修水利。民国2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在上海奋起抗日,李积极筹募粮饷,慰劳抗日将士。民国23年,安徽遭受特大旱灾,李在沪发动募赈活动,回皖积极参加赈济工作,任省筹赈委员会常务委员。当时南陵受灾十分严重,南陵县县长晏成骥不顾乡民死活,向省隐瞒南陵灾情。李闻讯后,乃私人设宴招待省政府查灾委员,述南陵受灾实情,并向省政府主席刘镇华面陈,才获得赈济灾粮——安南大米数万担。

翌年,由于办赈有功,李振亚出任东流县县长。驻在东流境内省保安团滥捕乱捉,李设法维护乡民,始终未办一人。其德政至今仍为当地乡民传涌。

民国27年,日军侵占安庆,李率眷避居湘西。民国31年,青弋江大堤溃破成灾,李应乡民邀请至安徽省政府和皖南行暑活动,为南陵县获得赈灾款和赈灾面粉。

民国35年11月,李被告为第一届-代表并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在大会期向,李因对国民党--不满而受到特务警告,逐于翌年隐退回乡。

回乡后,李振亚积极为乡亲谋取公益事业。民国37年,李带领乡亲发起整修弋江大堤185华里,使堤内数十万亩农田免遭水患。当年参加筑堤的老人,还常常念及:“弋江镇肖湖李村有位在外做官的李振亚先生,领头发起修建青弋江大堤,不忘为乡亲造福。”同年,李振亚在弋江镇还创办了以已故同乡同学梅光迪博士名字命名的光迪中学(南陵县四中的前身),以纪念这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亦取“光照大地,迪育桃李”之意。校址选在清弋江古迹——柳拂庵旁,更为弋江古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色彩。光迪中学自创办以来,培育了不少社会精英。李振亚精通古文,善长写诗,以诗言志,抒 感。

在建校之初的艰辛过程中,李振亚作诗一首:

年未踯躅弋江头,世事蜩螗满目秋。

为爱春风拂桃李,艰难历尽不知愁。

1954年春,收到光迪中学来信后,激清感赋诗两首:

曾栽桃李弋江滨,一别弋江几度春。

遥想年年江岸上,花红叶绿及时新。

新苗曾种弋江边,一别弋江又几年。

今日欣逢春讯至,桃红李绿待归旋。

创办光迪中学,是李振亚一生中最为满意的一件事。李晚年回首平生多少往事,感慨万端作诗一首,以表达心志:

治家虽未营恒产,报国也曾留旧痕。

屈指平生欢乐事,满栽桃李弋江村。

1949年12月,李振亚应邀参加南陵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并被推为主席团暨政协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文史馆,李被聘为馆员,不久转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直至病逝。晚年李振亚对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关怀万分感激,看到新中国,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他激动不已。手书“邦国不愁多患难,但凭正气判兴亡。”以表对党的信赖与深情。每逢建党、建国周年纪念日时,李振亚都要作诗抒情。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88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1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戴凌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