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荔湾区人物

廖奉灵


[公元1903年-1994年]

廖奉灵(1903—1994),女,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其父廖德山曾是孙中山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又与孙中山同时在澳门行医,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多年,他主张教育救国,曾开办过一所中学,10个子女中有8个当过校长。廖奉灵年幼时即受其父教育救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立下教育救国志向,勤奋读书。192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先后在培正、培道、执信等中学任教。1929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攻读历史和教育学硕士学位。1931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广东省岭南大学执教。翌年2月,廖奉灵放弃在岭南大学任教的优厚条件,应聘到协和女子师范学校(该校前身是由美国传教士碧卢夫人于1911年创办的慈爱幼稚师范学校,1916年更名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并在该校任校长20年。

协和女子师范学校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西山冈,原是荒芜偏僻的郊野。廖奉灵到校后,借出自己的薪水为学校安装电话与水电,并四处奔走呼吁,寻求社会各界赞助,增建校舍,添置设备,聘请教师,亲自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校训、校歌等。1935年遵照教育部关于私人不得办师范学校规定,协和师范改为普通中学,校名相应改为协和女子中学。幼师部由于历史悠久,成绩卓著,特许保留。数年间,廖奉灵把协和办成一所拥有高中、初中、幼稚园的著名学府,学生逾千人。此外,还设法筹资开办西村平民义校,免费收留附近穷苦儿童读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奉灵提出“为国储材,坚持抗战”的主张,得到全校师生响应。为躲避日机轰炸,廖奉灵决定于1937年深秋将学校搬迁至台山公益埠,学生中除幼稚园学生外,寄宿生200多人全部离开广州,借胥山中学部分校舍继续上课。后因日机轰炸台山,又迁校至澳门。在澳门期间,不少学生因和家庭失去联系而失去经济来源,学校不但收不到学费,而且还要接济生活无着落的学生。廖奉灵除了自己只领40%工资外,还把历年积蓄献给学校,并向社会呼吁,提出师生一条心,有饭吃饭,无饭吃粥,无粥自备(自我解决)的口号。师生们常以番薯、玉米充饥,从不中断教学工作。除了继续教学外,廖奉灵还发动师生在课余参加募捐和缝制棉衣、军鞋等物品支援前方战士,宣传抗日工作,其中在街头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曾在澳门轰动一时。抗战胜利后,廖奉灵先行回到广州,一边在广州丰宁路租房舍招新生开课,一边修复残破的西村校园。1946年春,学校由澳门迁回西村原址,并设法让平民回校复学。

廖奉灵主持下的协和学校,人才辈出。一时间,港澳地区对持有协和师范毕业证书的学生,格外准予登记录用。燕京大学、金陵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等,可凭协和推荐,免试入学。

新中国成立后,廖奉灵看到国家急需各类人才,便于1952年毅然决定把协和献给人民政府,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协和现有的设备办师范,既省钱,又省时,是个迅速培养师资的好办法。”政府采纳其建议,把协和改成粤秀师范。廖奉灵则服从政府安排,先后调任广州市一中副校长、二十四中校长。1957年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出色贡献,1954年廖奉灵被选为广州市政协常委,当选为广州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她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广东省副主委、民进广州市主委。1956年廖奉灵光荣地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她,握住她的手,叮嘱她向广州市教师们问好,转达他的致意。

“文革”期间,廖奉灵受到错误审查,曾在粤北山区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直至1972年审查结束后才恢复原职。

1978年,廖奉灵从市教育局副局长职位上退下来,担任市教育局顾问和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名誉会长。她看到对外开放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遂以“开发智力,振兴中华”为宗旨,于1979年和徐舜英、张瑞权等六位老同志一起开办广州市政协英语夜校,“七老办学”佳话被广为流传。她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任校长,主持日常工作,还把从美国探亲归来的亲友、学生送给她的零用钱转赠给学校,动员海外亲友捐赠一批录音机、英文打字机。几年后,该校自建一座八层楼的教学大楼,有30多间课室,员工50多人。至2005年该校已培养英语人才数万人。

廖奉灵有多个弟妹及亲友在美国。1979年,她曾赴美探亲一年,在美国的亲友已为其购置住房以安享晚年,但她婉言谢绝,一年后又回到广州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直至1991年4月退休。1994年7月19日,廖奉灵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

她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妇女名人录》,原协和校友及有关部门为表达她对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原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内建堂和碑以做纪念。



  同年(公元190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黄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