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仕成,字德畲,又称德舆、德隅。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早年继承家业经营盐务,后承办海防和战船军工生产,遂成巨富。
潘仕成青年时代原有志于科举成名,走仕子功成之路,故取名仕成。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顺天(北京区)乡试,得副榜贡生。适逢京城灾荒,捐赈巨款救济饥民,得钦赐举人。自后无心官场角逐而务实奉公,以劳绩显著,受清帝赏戴花翎,加布政使衔,道光二十七年,授两广盐运使、浙江盐运使等职。
在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他奉命督办沿海七省战船,并自动捐资加制战船,一次就捐助抗英军饷计8万两,被赞为“粤省绅士中最为出力的一员”。在地方招募抗英壮勇和组建团练以保卫广州时,潘仕成更鼎力资助,还代垫同业商行捐的巨额款项,受林则徐亲笔致书赞扬。祁贡在修筑虎门海防工程中,犹豫不决,自称“恐花数万之资,委于无用之地”。于是求助于潘仕成筹谋献策,才建成竣工,赢得“设险珠江”以御敌的好评。邓廷桢在石门举行试炮,亦邀请潘仕成前往观看,表明他已成为地方抗英力量的支柱。
潘仕成为济贫扶危,振兴地方文教建设出力殊多。当年广东地区灾情迭发,他为此曾捐白银达1.3万两,使受灾百姓得到救济。番禺学子上京应试或公车赴京者住地不足,他将自置的北京宣武门外上斜街旧宅赠作番禺全邑会馆,供学子上京考试,或乡绅公车旅居之所;还首倡邑里同业集白银2600两生息,作经年修理会馆之用。广州贡院经过连年战乱已残破不堪,他独资新建院中试舍660间,还种树修渠,整饰环境,用去白银1.35万两;在九曜坊的学署文场年久崩塌,他大力资助维修一新,改设石桌石凳,使应考的秀才无不感激。还有小北门至白云山通路,崎岖难行,他出钱出力筑成石路,以便民行走。至于日常故旧知交需要扶贫济困,或缺医少药者,他都慷慨解囊。
他为保藏古籍文献、传播历史文化,数十年致力搜罗历代名家墨宝和当代名流书迹,还聘请名家工匠编纂成书或镌刻上石。又创筑荔香园于西门泮塘。园中建“海山仙馆”,风光艳丽,建筑精工,有“仙山琼阁”、“世外桃源”之称。馆中收藏金石碑刻古帖,古籍之多,被誉为“南粤之冠”,有“极石刻之大观,洵艺林之秘藏”的赞誉。他还不惜重金组织出版《海山仙馆丛书》56种,492卷,分编为经、史、子、集四部共100册;又将园中石刻千多石一一拓存,汇编成《海山仙馆丛贴》60余卷,计70多册;重刻文化名著《佩文韵府》146卷,刻法国传教士玛吉士编译的《外国地理备考》,为我国最早世界地理著作之一。还出版了不少地方遗文、古籍。
潘仕成还主张向西洋学习,学习其先进知识和武器技术,好为我所用。他认为“要制敌则必制其炮,要制其炮必先制其船”,故曾不惜每月5000两的高薪,聘请美国人壬雷斯(一说法国人)制 ,造战船,铸火炮。其所制造的 特别成功,成为当年的攻船利器,花去白银6.5万两;并编绘《攻船 图说》上奏清廷,获得传旨嘉奖。为防范天花流行,又大力倡种牛痘,为各地筹办洋痘种、洋痘刀进口,确保百姓健康,赢得“功德无量”的赞颂;还重刻西方译著多种,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他熟悉西方国情,奉旨陪同耆英出城接见美国来华第一个总统使者;并陪同清廷大臣花沙纳赴上海与美法代表举行洋税章程谈判。
潘仕成晚年以盐务亏累而破产,园馆家财亦为官府投商所瓜分。时人为此而将“海山仙馆”四字拆组“每人出,三官食”六个字谶语,道出潘氏兴盛与衰败的-和历史沧桑之惋惜之情。
约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