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上海市人物

黄庆澜


[公元1875年-1961年]

黄庆澜(1875~1961年)

黄庆澜,字涵之,祖籍江西景德镇,出生于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毕业,清代副贡(贡生)。曾任湖北德安、宜昌知府。民国期间,历任上海 局局长、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特别市公益局局长等职。黄为发展教育事业,不惜巨资 ,独自创办三育中小学(今恒通路),自任校长达50年之久。黄庆澜清末自费赴日本考察教育,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其父支持下,创立三育初高等小学于梅白克路(今新昌路),民国2年(1913年)~4年,捐助三育经费2.13万元(银元)。由于捐资兴学有功,民国7年,受大总统特奖,给三等嘉禾奖章。民国12年,于境内恒通路租地建造校舍,至民国24年,在校学生达642人,由于办学成效卓著,多次受到国民政府嘉奖,获得各级嘉禾奖章8次。民国23年,在全市小学办学水平评比中,三育被评为甲乙等,在境内位居第二。民国26年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校舍全被日军炸毁,民国27年,黄在新闸路920弄租屋继续办学。

黄庆澜信奉佛教,热心社会慈善事业。民国26年初,上海成立慈善团体联合会救灾会(简称慈联会),黄任副主任,又兼任难民赈济委员会主任。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广大市民家业被毁,沦为难民,拥入租界,最多时达70万人。在黄庆澜、赵朴初等爱国人士倡导下,民国26~29年,先后在上海设置难民收容所50余处,收容难民达50万人次。中共江苏省委抽调党员,加强难民工作的领导,难民工作取得救济团体上层人士的支持,使收容所不仅解决难民的衣、食、住问题,还有计划地对难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和文化教育。当时,赵朴初是慈联会的常委、收容所的主任,赵制订的难民教育训练支前计划,得到黄的认同,立即付诸实施,并以“移民垦荒”为理由,动员1200名青壮年难民,开往温州,辗转参加新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佛教净业社社长,曾被推选为市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1956年,三育中小学并入其他公立学校,黄因年事已高,不再兼任校长。



  同年(公元187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黄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