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台湾省 > 台南人物

连横


[公元1878年-1936年,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史学家]

连横

连横(1878~1936),初名允斌,字雅堂;后改名横,字武公,号剑花。出生于台湾府台湾县(后改为安平县)宁南坊马兵营,祖籍福建龙溪马崎(今龙海县步文乡)。

连横父亲连永昌,在台湾经商致富。连横年幼时,父亲曾特意买了一金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嘱咐连横:“你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连横读了这部府志,觉得其中内容粗疏,心中萌发编修较为完备的台湾史志的愿望。

连横18岁时,眼看台湾宝岛沦入日本侵略者手中,满腔悲愤,奋笔写下不少诗篇。这期间,他除了手抄《少陵全集》,便孜孜不息地收集台湾的文献资料,为将来编修台湾史志进行史料的积累工作。

1905年连横携眷到厦门来,与人合办《福建日日新报》。办报期间,他在报上发表诗文,鼓吹民主革命,凝反对清政府的愤懑于笔端,在《鹭江秋感》一诗中写道:“西风落木鹭门秋,漂泊人如不系舟,家国事多难稳卧,英雄气短岂长愁?”

《福建日日新报》的革命色彩受到南洋的同盟会的关注,海外派人与连横商议,把它改办为同盟会机关报。不料,《福建日日报》仅办几个月,就被当地清政府勒令封闭。连横不得不携妻带子重返台湾。回台湾后,先在《台南新报》汉文部工作,后到台中《台湾新闻》汉文部任主笔。

这期间,台湾结社吟诗风气甚盛。连横与林痴仙、赖悔之创建“栎社”。连横的诗作大多宣扬爱国、民主、平等、正义,歌颂民主志士和抗日义士的献身精神。他还开始着手编纂《台湾通史》。编务稍有余暇,他总是博览群书,勤于摘录,为《台湾通史》的编纂广积资料。

1912年,连横绕道日本,先到上海,游览杭州、南京、苏州、扬州,后赴天津、北京。然后又作张家口之行,沿京汉铁路南下,纵览大河南北,往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经彰德、卫辉、郑州、许昌,抵汉口,游武昌、汉阳、九江,再北上奉天。

初到上海时,连横主编《华侨杂志》,到奉天,得到进清故宫参观的机会,在故宫逗留6天。顺便阅览文渊阁所藏的《四库全书》,以《平定台湾纪略》一书的珍贵史料充实《台湾通史》。不久,他先后任《新吉林报》及《边声报》。

1914年,连横南抵南京,受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之聘,任清史馆名誉协修。入馆后,他留心阅览馆内所藏的有关台湾的档案,辑录有关资料。又曾向赵尔巽倡议增修《拓殖志》,以记述华侨出国及开拓侨居国的历史,并主动承领修纂该志之责。后来,在评价历史人物方面,与赵常有争议,于是,离开南京回台湾。此后,连横潜心编纂《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从1908年开始撰作,于1918年8月脱稿,11月付印,共用了十年时光。次年4月,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出齐,有纪4、志24、传60,近60万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开展“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人使用中文、台语,强制推行日本语。就在这时,连横在旧作《台语考释》的基础上,写成《台湾语典》2卷,收录1176条词目,于1933年印行。在《自序一》中写道:“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原。”在此之前,他创办了《台湾诗荟》月刊和《三六九小报》,刊登汉文诗词、汉文笔记、历史掌故,树起提倡国学之大旗,与日本侵略者的“皇民化”运动相抗衡。

1933年春,连横因不愿“长为化外之民”,举家移居上海。1936年6月28日因肝病逝世。临终,对其子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

连横一生著述,除上述外,还有《剑花室文集》、《剑花室诗集》、《台湾赘谈》、《台湾漫录》、《台南古迹志》、《台湾史迹志》、《诗荟余墨》、《番俗摭闻》等。


人物关系:
儿子:
孙子:
曾孙:
学生:


  同年(公元187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6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林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