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 > 屏南人物

薛敬渊


[公元1890年-1966年]

薛敬渊,字秉其,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出生于屏南县双溪镇一个贫困家庭。敬渊少年丧父,从祖父读书习文,好学上进,青年时期就以诗文见称。

民国初年,在新思潮影响下,为渴求新知识,敬渊筹借路费,跋山涉水到省城福州,进前清探花陈海梅倡办的福建经学会攻读法律,同时应海军上将、省长萨镇冰聘为家庭教师。法专毕业后,先后应聘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私立三一中学、私立陶淑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员。民国20年(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铨叙为合格高中国文教员。

敬渊秉性笃厚,心地善良,常急人之急,解人之难。在他之后到省城求学的屏南籍学生,时有经济困难求助于他,必慷慨解囊。即使自己手头紧,也为之转借。偶遇路人窘迫求助,他不吝施济。

敬渊博通经史,工古文辞,诗词蜚声福州“三山诗坛”。好以文会友,游名胜,吟诗词。游迹北到北平,南及广州,长江沿岸游遍苏杭、宁沪、武汉、三峡。每游一地,必有一咏,集诗作1000多首于《爱日堂诗稿》。但多数作品在“文革”中散失。其残存的“卷之一”360多首中,有咏景之唱,有状物之吟。可贵的是他对历史人物褒贬分明,毁誉不讳。如《岳王墓》中“千秋共仰岳王风,母训长留孝与忠”;《抗战歌》中“同仇敌忾心不死,前仆后继尽义师”等,流露出对日军入侵、蒋介石不抵抗的愤慨和对人民军队奋起抗战的赞颂。

民国27年,福州沦陷于日本侵略军,学校内迁,敬渊就聘于古田史荦伯中学任教。国民党中央军古田驻军延聘他出任军部军法处要职,他推辞不就,明确表示立志从教,造福社会。此时他生活清苦,但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淡泊明志,贯注全副精力于教学和吟诗。在与至交古田著名书法家余质过吟和的“记曾同住过溪山(史荦伯中学校址),在业千秋岂等闲”、“胸中自有千秋业,曾过君家旧草堂”句中,他“教育兴邦”的情感和执着从教的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民国30年,他无偿为陆章铨续修的《屏南县志》稿审阅,签注31条修改意见,足见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竭诚关注。游朱熹讲学过的古田溪山书院时,他发现墙壁留下兵乱的弹洞刀痕和乞丐煮食炊烟熏黑的四壁而愤吟七律中的“题诗壁供兵家衅,习礼堂偎乞灶烟”、“为问古田诸父老,春秋何以答先贤”句,抒发他对书院遭劫而无人过问的感慨,表达他珍惜文化古迹的情感。在教会学校任教16年里,教师中唯他不信基督、不读《圣经》、不进礼拜堂,这与他从小信守不媚外的传统意识和崇尚中华文化的思想不无关系。

从民国35年至解放前夕,他受聘省立福安师范学校任教。面对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时局,他十分忧愤,他指着校园墙上仿蒋介石字体写的“礼义廉耻”四个繁体大字中的四撇酷似 的笔划,讥讽地对学生说:“什么‘礼义廉耻’,好几把杀人的 !真是字如其人。”早年他崇敬孙中山,信仰-,故参加国民党。此时目睹蒋介石统治的腐败现实而感叹:“-哪里去了?”

1954年,他被聘为省文史馆研究员,从事文史研究工作。1966年在福州病逝,享年76岁。



  同年(公元189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林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