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1930.11.22- )
江苏仪征人,著名经济学家。
1930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4岁时举家从南京迁至上海。6岁入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随全家逃难到湖南沅陵,转入雅礼中学。抗战胜利后,回南京,入金陵大学附中,1948年高中毕业,被保送入金陵大学,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选择了化学工程系。1949年4月,南京解放,放弃学业,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同年12月,任湖南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会计。1951年7月在长沙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受到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罗志如、赵迺抟、陈振汉等人的教诲,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当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代理系主任的陈振汉教授对他的评语是:“成绩优异,名列前茅”。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留校工作。1957年“反右”运动中受到牵连,被安排在经济系资料室工作,其间编译外国经济史资料,潜心读书。1958年任助教,1963年任讲师。文革中受到冲击,在多处农村劳动,虽身处逆境,不忘学习思考。文革结束后,20年的阅读思考厚积薄发,成为著名中青年经济学者。1979年被聘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1997年,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0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至2002年,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担任证券法起草小组组长、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小组组长,主持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2003年起,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等职。
获奖情况:1984年获国家突出贡献奖;1987年获中国经济改革“金三角奖”;《中国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纲要》获1989年孙冶方经济学奖;《教育经济学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获1998年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西方经济学》获2002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厉以宁教授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将非均衡分为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非均衡和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非均衡,认为中国在整个经济转型过程中是处于第二类非均衡,提出了实现由第二类非均衡向第一类非均衡过渡的步骤与措施。同时,还提出实施渐进式改革,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观点。
二.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所有制改革。在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80年代中期在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占支配地位的价格改革优先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的成功。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在中国经济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普遍认同。
三.发展了股份制理论以及这一理论有关的政策建议。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占支配地位、经济受政府严格控制、企业效率低下的状况,在中国经济改革之初他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因其股份制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被称为“厉股份”。
曾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六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研究》;“九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联合国开发署科研项目《中国中长期就业趋势》等。
主要专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教育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国民经济管理学》、《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北京大学演讲集》、《资本主义的起源》等;另有文学作品集《厉以宁词一百首》、《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厉以宁词选》、《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