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 > 江宁人物

周仁


[公元1892年-197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仁

周仁(1892~1973年)

周仁,字子竞,江苏江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江南高等学校,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民国4年(1915年),获硕士学位,系主任劝说他留美攻读博士学位,预言日后可成为著名学者,周不为高薪和名位打动,即回国。

民国6年,周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民国11年,出任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教授兼教务长。民国16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并负责中央研究院工程组筹备工作。翌年,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和所长,建立三相电弧炉进行钢铁冶炼研究。民国22年,炼出不锈钢、锰钢、高速钢等铸件。周为中国电炉炼钢创始人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工程研究所内迁昆明并创办中国电力制钢厂,生产自流井吊取盐卤用的钢丝绳及其他合金钢。周是中国科学社负责人之一,并曾在中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任职。民国36年,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授意周将研究所迁往台湾,周以需要选择所址为由顶着不办。上海解放前夕,朱家骅两次亲笔写信,限令周等速去台湾,周又以保全科研设备为由拒不执行。其实,周在半年之前就已拿到去美国考察的出国签证,他拿着护照迟迟不愿启程,因他不忍离开苦心经营的工程研究所,盼望着新中国诞生。

解放后,周历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馆长、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冶金研究所所长、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为发展国内钢铁工业,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周领导冶金所率先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球墨铸铁,后又在研究所内建立实验小高炉,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和攀枝花钒、钛铁磁矿的冶炼与开发利用,进行探索研究,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攀枝花铁矿冶炼实现风口喷吹新技术。

1953年,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轻工业部要抓好中国古瓷的研究,这个任务落到了周仁肩上。他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历史精品进行科学鉴定,并调查分析各地原料,经反复试验,一批批具有传统特色的高级瓷器试制成功,有些还超过古瓷水平。在此期间,周和合作者发表了10余篇有关陶瓷的研究论文,受到国内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和赞扬,有的经翻译在国外发表。周的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73年12月3日,周病逝于上海。1986年8月10日,设在区境内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院内,竖立起周仁的半身铜像。


  相关院校: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892年)出生的名人:
陈鹤琴 (18921982) 著名儿童教育家 浙江省绍兴上虞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
刘善福 (19151973)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安徽省六安
吴弱男 (18861973) 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 安徽省合肥庐江县
梁从学 (19031973)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安徽省六安裕安区

下一名人: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