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耀(1923~2002),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潼关县代字营乡川城子村人。大学文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中共党员。
姚文耀自幼家贫,半耕半读,学习数年,十七岁到西安从师学医,后任国民党69军144师上尉军医。1949年随军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夏,部队由四川向甘肃转移,急行军40天,姚被评为长途行军模范军医,受到师部嘉奖。同年12月,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190师正连职军医。烧开水时,不慎烫伤面部,拒绝回后方治疗。他强忍剧痛,坚守岗位,精心为指战员治伤疗病。五次战役后,美军无视国际惯例,悍然发动细菌战。姚文耀时任190师防疫队队长,一边组织全师连营医务人员和文化教员轮训,一边带头冲进细菌区,采用科学方法灭菌,并积极防治地方病。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通令嘉奖,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勋章。
1955年转业,先后任辽宁省丹东市市立医院医师,市工业局卫生所、市木材公司卫生所所长。在安东市中级卫生人员业余进修学校、安东市业余医科大学进修三年,学习成绩优异。工作中,职工健康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业余学会 、推拿、针灸、验方、封闭等治疗方法,并自费购买三个饭盒做针盒,经常携带针管、听诊器、血压计、针灸针等医疗器械,遇到病人,就地诊治,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并节约时间和费用,颇受职工欢迎。6次被评为市、区转业军人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
文革期间,因曾任国民党上尉军医被揪斗,停止工作,住进“牛棚”。但他献身于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粉碎--集团后,他二次焕发青春,全身心投入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先进复转军人。
工作中,姚牢记基层卫生所医师的责任,以“为职工健康服务”为“天职”。每到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搞职工健康调查,建立病历档案。一个礼拜检查37名烈军属、鳏寡孤独老人和73名残疾人,并建立病卡。老工人孙青山突发高血压,职工陶芳年急性菌痢休克,均经他及时送医院急救。孙、陶感慨地说:“若不是姚大夫,俺早没命了!”夸他是“共产党的好医生”。街道有个杜老太太有脑血栓后遗症,卧床不起。姚自荐做保健医生。坚持不懈,精心治疗,老太太基本痊愈,生活能够自理,还能看门做饭。困难户王桂英的八旬母亲突发高烧,几近病危,姚冒险接诊,王母转危为安。
`1980年1月,民革丹东市委员会成立,姚当选为副主委兼秘书长。他团结民革成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充分利用一技之长,把温暖送到每一个民革成员的心坎上。多次被评为辽宁省民革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分子,丹东市民主党派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个人,并当选为政协丹东市委第八、九届委员。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丹东市木材公司是个老企业,退休老职工较多,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医院床位紧张的困难,姚提议建立家庭病床,诊治医生送药打针到家庭,得到领导肯定,深受职工欢迎。建立家庭病床后,姚坚持送医送药到床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个老职工的家庭。“为使职工健康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我就是献上血和命,也是心甘情愿的。”姚文耀说到做到。-金厂长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大口吐血,生命垂危,姚立即卷起袖子献血,老金转危为安。公司职工徐树本做腹症手术,急需输血,姚慷慨献血,毫不犹豫。
1985年,丹东市地区遭遇特大洪水,姚积极投入抗洪救灾。连续奔走三天,巡回12个单位,用自行车把160多种、价值1600多元的募捐药品送到民革市委大院。同时率领医疗队深入宽甸乡毛甸子村,14天救治1132个灾民。《丹东日报》、《辽宁日报》先后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切接见。
老伴做过胃癌手术,他还得承担家务,但他从来没有因病、因事影响工作。进入花甲之年,单位领导打算把他从值班人员中调整下来。他斩钉截铁地说:“这怎么行!我是医生,岗位就应该在第一线。年龄大,说明工作时间不多了,越要趁余热发电,为职工健康作更多实事。”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工作。
姚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经常创造机会让所里年轻医生外出学习,进修提高。送医下乡时,还收农村土医师为徒,经常传授医疗经验,有的徒弟已成为乡镇医院的骨干大夫。1988年4月1日,姚65岁,看到亲手培养的年轻医师、护理员挑起大梁,他才满心欢喜又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非常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
退休后,姚被聘为民革丹东市委顾问。其《试谈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我治疗》等文章,深受社会好评。他酷爱书法,利用休闲时间创作大量书法作品。1995年纪念李济深诞辰110周年的书法展作品被李济深纪念馆收藏;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的书法展作品被孙中山纪念馆收藏。
2002年2月25日,姚文耀病逝,终年79岁,骨灰安葬于丹东市九道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