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天津市人物

焦菊隐


[公元1905年-1975年]

  焦菊隐(1905-1975),中国著名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自改为菊隐。1905年12月11日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焦家祖上曾经显赫一时,其高祖焦有霖在清道光年间做过都御史,曾祖焦祐瀛,是咸丰时期的军机大臣、御史,咸丰临终时委以重任的八位顾命大臣之一。慈禧得势后,焦祐瀛被罢黜,本拟充军新疆,后缓行,得以白丁身份隐居天津。此后家道中落,至焦父焦子柯时更是到了每日赖领取救济粥为生的地步。焦菊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后焦父经亲友介绍给一个盐商当助手,焦菊隐才得以在六、七岁时进入家馆接受初级教育,后入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
  这所小学对于少年焦菊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一是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特别是注重自然科学的教学,专门设有物理化学实验室,这无疑培养了焦菊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成为他后来研究舞台灯光等技术设施的一个原因。二是在六年级的时候,焦菊隐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个新剧社,这是焦菊隐从事戏剧活动的开始。1919年焦菊隐考入天津唯一的一所官立中学,俗称“官中立”就是现在的铃铛阁中学。在中学开始了散文诗和小说创作,陆续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后来收入《他乡》、《夜哭》两个诗集出版。
  1924年焦菊隐提前毕业,被保送到北平燕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翻译并出版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喜剧《女店主》等,在剧作家的研究方面,焦菊隐发表了两篇重要的论文《论易卜生》,《论莫里哀》。1928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前夕,他和熊佛西组织了多幕话剧《蟋蟀》(熊佛西编剧)的演出,因讽刺军阀祸国殃民,而被通缉。大学毕业后,焦菊隐先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后在1930年就任北平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
  1931年9月,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此校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担任第一届校长。在他主持校务期间,他对戏曲教育进行了改革,如实行男女合校体制;在戏曲和音乐传统专业课程以外,还增设了中文、历史、中外史地、中国戏剧史及西洋音乐原理等课程,并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戏校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艺术家。
  1935年秋,焦菊隐赴法国留学,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学艺术,观摩欧洲著名的各种戏剧流派演出。1938年以《今日之中国戏剧》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从30年代末起,焦菊隐开始涉足导演实践,在广西桂林执行导演了夏衍的话剧《一年间》。第一次独立导演曹禺剧作《雷雨》和阿英剧作《明末遗恨》等。这时他还和欧阳予倩参加桂剧的改革工作,为著名桂剧演员尹羲改编了《雁门关》,同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
  1942年初到四川江安,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话剧科教授兼主任,在国内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年底离校到重庆。曾在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翻译了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贝拉·巴拉兹的《安魂曲》、聂米诺维奇-丹钦柯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还撰写了《装置设计的基本认识》、《论灯光》、《论戏剧批评》等专论。
  1946年,焦菊隐返回北平任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主任,导演《夜店》,获得成功。这是焦菊隐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焕发导演艺术的光采。1947年底,他创办了北平艺术馆,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夏衍编剧)、京剧《桃花扇》(欧阳予倩编剧)。1948年北平艺术馆-解散。焦菊隐又筹建校友剧团,并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由翁偶虹导演。在这一时期,他还写作了《聂米洛维奇-丹钦柯的戏剧生活》、《莫斯科艺术剧院五十周年》、《戏剧运动在今天》、《怎样‘革新'旧剧》等论文。
  1949年焦菊隐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焦菊隐应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戏剧系主任洪深之邀,为该系学生开设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西洋戏剧概念等专业课。
  1950年以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展示出了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魅力。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组成为专业话剧院,曹禺任院长,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在这期间焦菊隐相继导演了《龙须沟》、《明朗的天》(曹禺编剧)等剧。他强调以导演为核心和演员一起共同创造的思想,主张演出集体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二度创造”,在斯氏“内心视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表演创作中不能忽视的“心象说”,并以深入开掘和鲜明体现人物性格形象为创作目标。1956年他通过《虎符》(郭沫若编剧)的排练,进一步探索话剧向戏曲学习和舞台艺术民族化的道路。
  1958年焦菊隐导演了名剧《茶馆》(编剧老舍)和话剧《智取威虎山》,他“一戏一格”地导演了《蔡文姬》、《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在这些剧目的排演中,焦菊隐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思想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融汇于自己的导演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性剧目是《茶馆》和《蔡文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曾担任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全国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5年2月28日因肺癌病逝于北京。焦菊隐生前导演的话剧《茶馆》于1980年应邀到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1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历时50天。这是新中国话剧历史上第一次出国演出。1983年《茶馆》又应邀赴日本演出,都获得巨大成功。
  焦菊隐的论著已经出版的有:《论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论焦菊隐导演学派》、《焦菊隐文集》《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做为剧院的艺术研究专集已出版的有:《〈茶馆〉的舞台艺术》、《〈蔡文姬〉的舞台艺术》、《〈龙须沟〉的舞台艺术》等。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樊粹庭 (19051966) 现代豫剧之父 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与开拓者 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


  同年(公元1975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