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
(1898—199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历史学家。
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1898年9月13日生于益阳县上湖乡一个农民家庭。幼年由亲友资助在族学读书。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1921年毕业后任湖南第一师范英文教员兼伦理学教员。在毛泽东影响下参加农-动,任省农民协会顾问、省农-动讲习所教师。1927年春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宣传干事。大革命失败后潜往上海,为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撰稿、译书,在大学兼课。1930年秋到广东中山大学任教授兼社会系主任。1931年秋在暨南大学任教授兼历史社会系主任。194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连续半个世纪,还任过历史系主任、学校教务长、博士生导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和学术专家。70年历史教学研究工作,硕果累累。早年出版了《中国社会之变化》、《中国政治史》等著作。1939年出版80万字的《世界通史》,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史体系,有创见。毛泽东评价较高,在“文革”中曾说,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没有写完,要让他写下去,对他进行保护。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从史学到政治学,从哲学到社会学,从美学到教育学,都有深刻的研究和著述。80岁高龄仍执教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他是中国史学会首任执行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太平洋历史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其著述有数百万字,专著10多部,论文24多篇,是中国著名的学者。
他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早年投身五四运动和农-动。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发表了《论租谷》、《农村社会新论》等文章。在上海创办《正理报》,著文批判买办哲学。抗战期间创办社会科学讲习所,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曾被日伪势力拘禁37天。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破孩斗争,为上海著名民主教授之一。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与中共三代领导人都有密切交往与忠诚合作。大革命时期,与毛泽东、夏明翰同心奋斗。抗日战争时期,竭诚拥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多次接见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友情真挚深厚。改革开放新时期,学习邓小平理论,拥护-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渊博的学识、坦诚的态度、海友的胸怀,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显示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崇高品质。
他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卓越领导人。北伐后期,就职于邓演达主持的总政治部。193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解放后,历任农工党上海市主委、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为农工党的建设,为参政议政、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作出了贡献。1949年9月以民主党派人士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全国人大领导职务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1982年4月,他回到故乡益阳县上湖乡,为《益阳县志》、《益阳地区志》题写书名,以表达对益阳建设的支持和对家乡人民的眷念。
1996年11月10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8岁。他生前留下遗瞩:身后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不留骨灰,一切书籍、文物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党和人民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他录先哲语录亲笔书写一幅中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亦是对他一生的业绩和风范的真实写照。他以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赢得党和人民的敬重。1994年5月5日,-曾前往华东医院看望住院的周谷城。人们称颂他是世纪老人、一代宗师。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相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