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生卒年不详),字仲通,祖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先祖避祸,迁居乐浪邯(在今朝鲜境内)。父闳,助汉乐浪太守王遵平乱有功,封侯,辞不受,光武帝征其入朝,闳于建武六年(30年),由乐浪赴洛阳,途中病死,景因入迁内地。
王景自幼性极聪敏,兴趣广泛。他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周易》,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广窥众书,知识大进。他特别喜欢钻研天文术数之事,思想深沉而多才多艺。始被辟为司空伏恭府幕僚,有人推荐他“能理水”(见《后汉书》本传),明帝诏与将作谒者王吴一起修浚仪渠。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给中华子孙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据史书载,仅西汉时期,黄河就曾先后七次决口,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人民饱受黄河之苦。为消除水患,数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进行了治河工程。汉武帝曾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亲临黄河决口处——瓠子。命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寘决河”,连司马迁当时也都曾“负薪塞宣房”,在中华治黄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尽管治河水工和官员们为治理黄河绞尽脑汁,可黄河的水害问题在当时是无法彻底解决的。时间推移到东汉时期,黄河又接-生了几次大决口。
初始,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就决坏严重,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 书皇上,“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皇上刘秀阅后,当即要发卒,“方营河功”。但由于朝廷内部意见不一,结果以治河“民不堪命,宜须平静”为由,“更议其事”,治河之事只得停了下来。
后来,汴渠东侵,“且日月弥广”,兖、豫百姓无法生存,怨声鼎沸,惊动朝野。至永平十二年(69年),明帝刘庄重议修治黄河、汴渠事宜。刘庄把王景请进宫里,向他询问治河的方略。王景以自己多年掌握的治水知识,和历史上人们治水的经验教训,“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刘庄听后十分高兴。这年夏天,王景遵照朝廷的命令,同王吴一起开始领导这场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这在中华治河史上是堪与以往任何治河工程相媲美的一场伟大的治河斗争。在王景的指挥下,当时山东人民有数十万人上阵,废寝忘食,日夜奋战。王景精确测量地势,开凿山阜,建立水门,自荥阳至千乘口筑堤长达千余里,第二年夏天工程竣工,明帝刘庄闻讯高兴地亲临工地巡行。这项大工程使黄河、汴渠分流,河不侵汴,保证了汴渠安流运漕。黄河亦受南北两堤约束,水势足以冲击沙土,通流入海。从此,幽、冀、兖、豫四州得免较大河患,八百余年间未发生大改道,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这在治黄史上是一次光辉的胜利。王景由此名声大振,遂三迁为侍御史,协同王景治水的“王吴及诸事掾史”也“皆增秩一等”。
永平十五年(72年),王景从驾刘庄帝东巡狩,来到无盐,刘庄“美其功绩”,拜其为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建初七年(83年),王景调任徐州刺史,第二年又迁庐江太守。他在庐江任职期间,发现当地百姓不知牛耕,虽然“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就带领人们,修起芜废,教用犁耕和养蚕织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结果“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受到百姓的拥戴。不久,王景卒于任上。
王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