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人物

张弦


[公元1934年-1997年,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

   张弦(1934-1997) 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电影文学家、剧作家,浙江杭州人,原名张新华,生于上海,后迁居南京。1951年毕业于南京市五中,1953年在清华大学冶金机械专修科毕业后,分配到鞍钢设计公司任技术员。1955年开始业余创作,次年调北京钢铁设计院工作,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甲方代表》,此后,相继发表电影文学剧本《锦绣年华》、《上海姑娘》。1957年因一篇未发表的中篇小说《苦恼的青春》而被错划为 ,曾到工厂、农村、农场劳动多年。1961年调安徽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工作。
  1963年调马鞍山市文化局任编剧。粉碎“-”后, 问题得到平反。1979年发表《记忆》,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心在跳动》(拍片后更名《苦难的心》)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改编电影后获1981年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他改编的影片《井》、《湘女萧萧》分别获1986年意大利阿尔米纳国际电影节银奖和法国金熊猫奖,西班牙堂吉珂德奖。爱情小说《 》、《挣不断的红丝线》等作品发表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83年出版了小说集《挣不断的红丝线》,1984年出版了《张弦电影剧本选集》。此外尚有电影剧作《青春万岁》、越剧《莫愁女》等。后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局从事专业创作。张弦的创作善于在激越的社会漩流中,于婚姻爱情的纠葛里塑造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他对生活的底蕴开掘得深,艺术上追求诚挚、和谐、平实中见深刻的风格。张弦的创作生涯,从1957年到1997年,40年中除了受破孩辍笔的21年,余19年共改编、创作了19部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女性的心路历程,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凝滞、反复曲折和苦难,寓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文化反思意蕴”(罗艺军语)。张弦电影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哲学意义,在于他始终把握着人、人性、人的命运和人生的价值。他总是以人的感情纽带布局语言、结构剧情,他总是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剖析形成人物命运的社会问题。因而张弦作品的艺术价值乃是一种人文价值。张弦一生不懈追求的是,创作既符合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又能与时代步伐一致的艺术精品。他写情爱、写人性、写人生、写社会,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组组可信的人物群像、一幕幕真实的生活场景。先后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荣誉。出版的作品主要有《张弦文集》(小说卷、电影卷)、《张弦代表作》、《张弦电影作品选集》、《张弦电影剧本新作》等。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俄等文字,在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97年3月1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4岁。


  相关院校: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93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7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张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