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罗源县人物

黄兆希


[公元1928年-1967年]

黄兆希(1928~1967年),曾名兆瑞,民国17年(1928年)1月出生罗源县起步乡。民国38年7月毕业于福州三一中学。求学期间接触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罗源同学会主办的进步刊物——《弋林》活动,撰写文章抨击时弊,揭露国民党政府。

民国38年8月,解放军长江支队第4大队南下干部驻防三一中学,省委决定派李季等人往罗源工作,遂在该校找到罗源籍学生黄兆希,了解罗源情况,嗣后一同赴罗,行军中黄既当向导又当翻译。罗源县、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黄被派到罗源初中工作,任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兼政治课教师。

1950年初,罗源土地改革开始,为配合人民政府进行宣传发动工作,黄兆希积极协助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排练话剧《血泪仇》等,并亲自扮演苦大仇深的男主角,深入农村巡回演出,以唤醒民众阶级觉悟。同年3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更加忠诚积极,从教员到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十几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1959年黄被提任为校长时,罗源一中正处于起步状态,黄发动师生员工群策群力,揭矛盾、找差距,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整顿,提出学校工作要以“教书育人”为本,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教育思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注意发挥集体智慧,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办好学校,提出“加起来,超过人家”的口号,号召全校树立“一盘棋”思想,且身体力行,得到全校上下热烈响应。

黄善于做人的工作,不拘一格选人才,先后从外地引进12位教师,后来均成为教学骨干。同时,大胆使用新教师,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黄对教师的生活、疾病、婚姻等无不关怀备至,1962年精简人员,罗一中缩编11人,黄派员多方联系,使被精简人员全部得以妥善安置。黄平易近人,对待学生亲如子侄,有时还特地到寄宿生宿舍住宿,了解学生情况,对经济困难学生时有扶助,师生关系甚为融洽。

黄兆希治学严谨,讲求实效。在指导教学工作中提出“教学要实干加苦干,一步一脚印,三步一回头,梳完辫子,照照镜子”;“对外地、外校经验要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吸收,还要补上自己的长处,要做到:人家有的,我们也有,人家没有的,我们还有,才会有较快较大进步”。注意抓好“双基”教育,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始终未脱离教学工作,不断摸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使罗源一中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1959~1966年为国家培养输送300多名大学生,升学率达60%以上。1961年罗源一中被列为全省14所重点中学之一,先后4次被评为全省高考红旗单位,被誉为“山区教育的一面红旗”。

黄兆希由于工作成绩卓著,曾3次被评为罗源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担任县文教工会主席10余年;当选为罗源县四届、五届、六届人委委员;曾两次被评为工会工作积极分子。1960年出席省文教群英会。同年6月罗源一中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单位,黄作为代表赴京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为罗源教育事业赢得最高荣誉。

1966年“文革”开始后,黄兆希遭到残酷的摧残破孩,于1967年7月9日含冤去世,时年仅39岁。1978年11月27日中共罗源县委举行隆重追悼大会,为黄兆希平反昭雪,并高度评价其一生所作的贡献。



  同年(公元192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7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郑国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