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博雅人物

陈新


[公元1929年-2012年,心血管病学家、医学教育家]

我国杰出的心血管病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九届委员,中国现代心电生理和起搏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一、二、三届委员会总,美国医学杂志(JAMA)编委,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12日7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83岁。

陈新教授1929年11月生于上海,1952年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医师。1953年,陈新教授响应中央号召主动请缨赴朝抗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直属医院工作,任负责军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和激战环境下,舍生忘死抢救伤员,医治百姓,体现了白求恩精神和履行了国际主义义务。1958年参与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时为新中国少数的几位心血管病学专家之一。“文革”期间响应支援边疆的号召赴青海省工作,筹建了我国唯一的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并任第一任副所长,获1977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的科技进步奖。1979年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临床心电生理研究室并担任主任。陈新教授在临床心电生理领域30多年来,为我国心电生理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创立了临床心电生理检查方法学,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后来广为开展的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陈新教授1994年筹建并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先后与“北美起搏电生理学会”(现为美国心律学会)、“欧洲起搏协会” “亚太起搏电生理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为我国心律失常研究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学术机构。在陈新教授领导下,学会成功召开了多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大会,为我国心电生理和起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为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学会主任委员岗位卸任后仍积极关注学会发展,参与建立健全了专业学组和专家工作组,为进一步加强学会管理和发挥学术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参与指导了多个指南及建议制订。

陈新教授一直注重继续教育,于1997年9月创办了《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并担任总一职。期间,不仅认真审读每一篇作者来稿,还经常亲自撰写述评等学术导向性文章,为心律失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学术信息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陈新教授还出版多部科学专著,其中最重要的系与黄宛教授共同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心电图专著《临床心电图图谱》(1965年)、2000年主编的《临床心律失常学》等,均系我国心律失常与心电生理学领域的宏篇力作,并于2009年抱病完成了全书的修订、再版工作。2009年受黄宛教授之邀,续编、修订《临床心电图学(第6版)》,陈新教授为完成续编、修订工作,披星戴月,呕心沥血,付出极大辛劳。为将黄宛教授对中国心电学事业的贡献永驻,特将原书名更名为《黄宛临床心电图学》,足见陈新教授对先贤的敬仰和对学术传承的重要贡献。

陈新教授一直注重国际交流。先后亲赴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访问和学术交流。2000年10月,和国内其他同仁一起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亚太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大会,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心律失常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陈新教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1957~1961年间先后5次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教育育人先进工作者;其学术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陈新教授为人谦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心电生理医师及研究人员。晚年,他更加关注、关心中青年医师成长;鼓励、支持中青年学者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倡导并激励中青年学者积极引进和创新诊疗技术,不断深化心律失常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新教授的猝然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饱学之士,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学术大师,同仁无不为之悲痛。陈新教授虽逝,然其音容宛在,风范犹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陈新教授永垂不朽!



  同名人物:
陈新 (19322011)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省无锡 [当代]


  同年(公元192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2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吴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