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北京市 > 朝阳区人物

毕华德


[公元1891年-1966年]

毕华德,英文名:Billyward字懋修北京市朝阳区人1891年6月13日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少年时家贫无力入学,在教会帮助下,以半工半读方式得以就读。他勤奋刻苦,成绩优良。后来在一所英文夜校任业余教师,藉以继续深造,教学相长。他的英语、汉语都造诣颇深。眼科学家毕华德

《中华医学杂志》

1918年他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眼科助教,由于他对医疗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甚得教授和患者好评。1924~1925年赴当时最负盛名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眼科进修,获眼科学博士学位,归国后继续在协和医学院工作,升任副教授,并再获医学博士学位,直至日本侵略军攻占北平。

在他开始任职之际,正值协和接受洛克菲勒氏基金资助的新校舍落成之时,该院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医疗设备最先进的医院,也是国际名医积聚的所在。在眼科方面世界驰名的奥地利Fuehs父子,德国Pillat,美国Howard、Kron-feld等著名教授都先后应聘来华任教或讲学,条件可称得天独厚。但当时该院完全以英语为唯一工作用语,而国内一般院校毕业的医师难以达到这一水平,许多有志于学习眼科的医师被拒之门外。为了使这一高水平的现代眼科学知识能在中国传播,以便为众多患者服务,他积极协助李清茂教授开办眼科医师进修班,使用中文授课,并协助译出《梅氏眼科学》为教材,其后又编译了《眼屈光学》一书,那两本书也成为在中国流传最早、最广的眼科书籍。先后参加进修班者有数十人,后来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眼科的骨干,分别担任了全国各医学院校的教授、主任。

他一贯认为,要使现代眼科学在中国得到发展,仅靠在课堂上给医学生授课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必得有用本国文字书写的医学期刊和书籍,使从事眼科的医师们有机会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在他的倡议下,1930年《中华医学杂志》开始出刊《眼科专号》,每年1~2期,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指出,出刊专号不仅可以促进和提高眼科医师的知识水平,也是使各科医师了解眼科的新进展,共同防治眼病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还发表了《中国今日眼科之地位》一文,指出以中国人口之众,眼病之多,推算待治之眼病患者,将不下数千万,而眼医寥寥无几,这使大批患者就医无门。因此,建议设立眼科研究院以培养人才,创办中文眼科杂志,各地分别成立眼科学会,以提高眼科医师的业务水平等。1932年他率先创办了北平眼科学会并任会长,该学会是全国第一所眼科学会。多年来他对眼科学会非常重视,坚持开会必到,到必发言,评价中肯,常给与会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一次眼科学会上报告一例老妇患绝经期青光眼,先到某大医院就诊,经治医生行了抗青光眼手术,患者疼痛不减,遂转院来北大医院,当时虽无B型超声波等影像诊断方法,但根据病情,他已疑为眼内肿瘤。后该例经手术摘除眼球,病理诊断果为眼球内黑色素瘤。讨论完毕后,毕华德当场质询该院已颇有名气的眼科主任,使其感到十分尴尬。这一严重误诊、误治的病例给人印象深刻,教育了全体与会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努力编写教材,设计制造教具,如眼病模型、模型眼等,并开办眼科进修班数期,为在短期内普及和提高中国眼科学水平作出贡献。他先后主编和编写了《眼屈光学》2版、3版,《眼科学及护理》第2版,中级的《眼科学》,军医用的《眼科学》,《眼科手册》1版、2版和《眼科全书》等。其中《眼科全书》是当时国内唯一大型眼科参考书,计划出刊12卷,分由40位专家执笔,惜时值文革,以致仅第一卷于1965年得到出版,其余各卷均因作者遭破孩,原稿散佚。毕华德也于1966年12月31日病逝,未克完成。

1950年7月在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后,立即决定出刊《中华眼科杂志》。同年10月1日,杂志如期问世,成为中国出刊最早的专科杂志之一,从此中国有了用本国文字书写的眼科杂志。他十数年如一日,对杂志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地审阅,初发刊时,印数仅千册,当时全国眼科医师亦不过百人,到90年代《中华眼科杂志》已发行数万册,全国眼科医师超过两万。

毕华德治学严谨,兴趣广泛,

眼科学家毕华德

眼科常见病

已发表的文献有40余篇,主要是在协和医院和北医工作期间所写。他所写文章多是对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当时流行沙眼、淋病性眼炎、梅毒性眼炎、角膜软化症等,其危害还波及全身和眼内部组织。他在《中国人之虹膜睫状体炎》一文中记述,117例住院眼病患者中,由梅毒、结核、淋病、麻风等引起者竟占80%。在提到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远较世界各国为低的原因时指出,这与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甚短及贫穷愚昧,惧行手术,不愿到医院就医有关。在谈到成年人患角膜软化症在中国首被发现的经过时提及,因人工喂养不当以致维生素A缺乏造成小儿角膜软化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而成年患者则属罕见。据云当时正是军阀混战之际,北平分由两派共辖,为避免士兵冲突,各自封闭军营,一日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发现数名士兵同患角膜软化症来诊,即设法进入兵营后,发现有更多的相同患者。详询方知病因是士兵的军饷被克扣,每餐只有主食,完全没有蔬菜所致。他所写的《小眼球高度近视眼》等数篇文献,被世界名著、英国Duke-Eldor著的系统眼科学收入。

毕华德早在1920年就开始发表有关中医眼科的文章,

眼科学家毕华德

黄帝内经》

因此,他可说是中国具有深厚西医基础,又研究中医眼科学第一人。他用流畅的英语所撰写的有关中医眼科学的文献,至今仍为国外研究中国医学史的专家所引用,这对中医眼科学向世界弘扬,起到了良好作用。他利用精通英语又懂医古文的优势,通读了中医及中医眼科名著,如《黄帝内经》、《证治准绳》、《针灸大成》、《银海精微》、《眼科大全》、《目经大成》、《目科正宗》等多种医籍,用英语或中文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医眼科学内容的文章和中西医眼科学史的文章。这些著作至今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他在所著的论文或书籍中都首先介绍中医眼科对本病的命名、认识等历史史实,然后再论及其他国家的情况。

他所著中外眼科学史,都以史料真实、系统性强成为后学者最信服的资料。例如他所撰《西医眼科在中国之起源》一文,是现有文献中唯一最完整的资料。文中所述1834年美国传教士医生伯驾来华在广州最先开设医院等史实,虽然各家所著医学史中都有记述,但因受各种因素影响,对其以批判为主,语焉不详,没有把该氏如何以带徒弟的方式把医疗技术传授给中国人的情况说清楚。徒弟三人中关阿铎(字竹溪,Dr.KuanA-to)医师最为突出,他不仅能做眼科白内障手术、翼状胬肉切除、睑内翻矫正等,还能做一般外科手术,由于该院手术不论大小悉出关氏之手,他的声誉一时驾于其师之上。当时的四川巡抚不远千里迎关氏到成都为其行白内障手术。因此,关阿铎是第一位接受西方医学训练的中国眼科医师,这也就是西医眼科在中国的起源。

眼屈光问题是涉及人一生健康的大问题。

眼科学家毕华德

《眼屈光学》

但每被眼科医师们所忽视,以致不少病例因未能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很大痛苦。他在医疗教学工作中,不论是门诊或住院者,对视力不良者,都要求检查屈光状态,有不少疑难病例因此得到解决。他所编著的《眼屈光学》一书1925年第一次出版后,曾再版三次,对提高眼科医师对屈光学的认识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开瞳药于配眼镜之重要》一文1928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到90年代仍感十分切合临床实际,文中所提出的开瞳剂使用方法,适应证等仍在沿用。许多人强调片面理由,拒不应用睫状肌麻痹药,而仅用显然验光法或小瞳验光法,从而给患者造成危害。他所创导的方法优点很多,至今为多数眼科医师所使用。

简历

1891年6月13日生于北京市

191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1918—1924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助教。

1924—1925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进修眼科。

1932年创办北平眼科学会并任会长。

1925—194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襄教授。

1950年任中华医学会常任理事,眼科学会主任委员。

1966年12月31日病逝。



  同年(公元189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
樊尚·奥里奥尔 (18841966)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欧洲法国
许英魁 (19051966) 临床神经病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

下一名人: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