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平(1916-2005),四川蒲江县人。1916年12月21日,出生于寿安镇。成都就读中学期间,深受中共领导的爱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1936年8月,参加中共地下党的 组织“成都市学生救国联合会”。
1937年6月,董仲平与张黎群、肖泽宽、付承均、廖仁五位青年至交,经一个多月徒步千里到达延安。他们是第一批到达延安的青年学生,并被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随即,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年12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1938年2月董仲平被分配到八路军前总指挥部工作。3月,被组织调往成都从事地下工作,于“四川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相继,任《救亡周刊》、战时学生社支部副书记。为掩护身份,1939年2月考入成都朝阳学院就读,继续开展活动。由于中共组织力量的增强,朝阳学院逐步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堡垒,被学生誉为成都的“抗大”。
1939年12月,中共川康特委组织青年学生100余人借报考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之名赴延安,派董仲平参加队伍任第一中队中队长。是月8日从成都出发,1940年2月2日到达延安,共计57天,行程三千里。董仲平在延安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时陈云任校长,冯文彬任副校长,-为教务长。1941年6月毕业,调中共中央财政经部财政科工作。9月,调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管理局,从事检查委员会工作。1942年9月至12月,再调中共中央西北局财经办事处。1943年1月至7月调往陕甘宁边区物资局二科工作。1943年7月至1948年,派往晋绥边区。
抗日战争期间,董仲平不顾个人安危,数度出没于敌占区,穿越重重-线。在极端的恶劣的环境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
为接管大中城市准备干部,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指示,由副部长谭政文牵头,组织训练班,培养干部。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北平解放在即。12月,董仲平奉调参加接收北平警察局和组建北京市公安局的工作。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提出四个任务:“一是安定社会秩序,二是搞好接管,三是肃清特务,四是解决人民生活问题。”1949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刚刚结束,董仲平南下广州,参加广州市公安局的组建工作。1950年下半年任中共中央社会部秘书科科长。1951年至1954年,任广州市珠江分局副局长、局长。
新中国成立前后,董仲平相继参加北平、广州两座大城市政权的接管与组建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安全作出一定贡献。
1955年至1959年,调至武汉公安部第二人民武装警察干部学校训练部任部长。1959年11月至1965年9月于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校。1965年7月,任中共中央联络部东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间,蒙冤被无端批斗。1969年5月始,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5年,调中国科学院筹建招生办工作。1977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1979年8月,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工会组织,董仲平任主席。1983年,离休。
董仲平在各项工作中,面宽识广,勤于思考,善于创新,注意联系群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受干部群众信任和爱戴。
2005年2月8日,因病救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0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董仲平治丧委员会评价:“70年来,在革命岁月里,服从组织,调动频繁,认真负责,忘我工作。”
董仲平是党的优秀党员,他的一生是克己奉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同年(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