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辽宁省 > 沈阳 > 沈河区人物

王仲彦


[公元1904年-1973年]

王仲彦(1904~1973),原名王希孟,辽宁省沈阳市人。

民国16年(1927年)9月,王在北京弘达中学毕业。随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理学院。民国18年,东渡日本。民国19年3月,在日本东京高等预备学院毕业。民国22年3月,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获农学士学位。

回国后民国25年(1936年)8月,在湖南长沙省立高农任教员,兼农场主任。民国29年11月,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学系农艺组主任。

建国后于1952年11月,中山大学院系调整后,王调华南农学院任教授兼农学系主任,是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1958年9月,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兼汕头分院院长、汕头专区农科所所长。在此期间,被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汕头专区农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届人民代表和常务委员。1960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和全国文教战线的先进工作者。

王长期从事农业教育,讲授摩尔根遗传学和米丘林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等,是我国农作物品种改良和遗传学方面较有造诣的农业科学家。王躬身教学,并经常深入田间实验和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并积极培养年青一代,王的学生遍布省内外,许多已是农业教育和科研单位的骨干和主要管理人员。

1967年以后,王运用米丘林学说中的生活力学说对丰富教材、培养技术干部、解决水稻和黄麻品种退化减产等问题有一定成就。同时运用无性杂交理论,育出第一代具有分离斑象的蕃茨无性0,在连续培养月光花嫁接蕃茨三代观察中,肯定通过嫁接并进行定向培养及选择对育成丰产良质新品种的可能性。王对农村普及米丘林学说和丰产技术改革也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王的论文及译著甚丰,主要有《追念蒲彭克与米丘林》、《作物耐旱性及其增进法之研究》、《克服稻种退化现象,提高爱国增产效果》、《学习米丘林学说,为提高农业生产而努力》、《混合授粉法对稻种更新的实验效果》、《水稻品种更新法的研究》、《水稻品种春化发育阶段初步研究》、《水稻品种光照阶段发育初步研究》(与华南农科所合作)、《高

农选一号,经月光花嫁接后的产量及形态的变异性》等。

王在“文革”中曾受冲击,并下放干校劳动。1972年返回学院。1973年3月,王病逝,终年69岁。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
马师恭 (19031973)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 陕西省榆林米脂县

下一名人:杨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