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清丰县人物

晁说之


[][公元1059年-1129年]

晁说之 (1059年~1129年) 字以道,一字伯以父。北宋澶州清丰县人。宋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官至中奉大夫、徽猷阁待制,因仰慕司马光的为人,自号景迂生。

晁说之出生于世宦名门兼书香门第,高祖晁迥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元。其曾祖、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出身,在朝中身居显位。其曾祖时,御赐门联,称其家是:"公侯开极品仆射雄蕃廿三尚书多中眷,解状殿奇才神童道学七十进士半上卿",可见其家世之盛。晁说之从小受到家庭熏陶,接受了良好而正统的儒家教育。晁说之"少激昂,刻意经术,尊先儒、谨训沽,未尝德措一言。"(《清丰县志》)晁说之尊崇儒家思想,治学严谨,学识受到当时许多名家的赏识。《宋元学案'景迂学案》中说:"(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不践陈迹,尝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荐之。范公淳夫亦以'博极群书'荐之,曾文昭公亦荐之。"

晁说之师承司马光,无论政治上、学术上都受其影响,可算是司马光的后学。晁说之在政治上一是反对变法,二是主张抗金。晁说之在政治上保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说,宋太祖"受天丕命,削平僭乱。混一区宇,基业太平……宜世世守之。罔或差忒,倘少变易,则祸乱随之。……设如太宗时即得好奇务新之士,变更太祖之规模,窃恐五代之变,未必不复出也。"(《嵩山文集》卷三)元符三年(1100年),晁说之任无极县令时,应诏上 书,谈了十件事,洋洋数十万言,对王安石变法大加指责。晁说之不仅反对新法,对王安石的新学也大加反对,认为圣人之书就是绝对真理,天地万理无不包容,即使后世的圣人也不能做一丝一毫的改动。

1125年,宋金南北夹攻灭掉辽国之后,金国就把矛头指向北宋。面对金人威胁,晁说之痛心地说:"女真小丑,平昔仆役高丽,臣事契丹者,逡巡偃蹇,乃有城下之师,国中之监,何其甚耶!义士痛心,壮士沥血,孰甚于斯时耶!"(《嵩山文集》卷二)

晁说之政治上虽保守,但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不计较个人得失,又颇能体恤百姓。任成州太守时,有一年大旱,收成不好,晁说之减免了全部税收。转运使知道后大发雷霆,坚持只减部分税收,晁税之坚决不同意,"遂丐致仕途去"。

晁说之平生致力于经学研究,造诣高深,尤精于《易经》。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兼史学家全祖望称晁说之"湛深经术,亲得司马文公之传"。晁说之继承了司马光象数学思想,写出了《易玄星纪谱》。在晁说之看来,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根源于数字的变化,数字的变化由小到大,归结为三百六十。人们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预卜吉凶祸福。晁说之研究《易经》下了很大功夫,在《太极传后序》中说着意研究象数学,历经"三十有四年",才得其要领。

晁说之不仅继承司马光的学说,而且注意学习和吸收当时其他学派的有利因素。晁说之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必日退。"(《晁氏客语》)晁说之注重向当时的"关学"(以张载为首的学派)学习,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习和接受了"洛学"(以程颢程颐为首的学派)中的一些观点。例如在天理人欲问题上,晁说之说:"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不如,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好胜者灭理,肆欲者乱常。"(《晁氏客语》)这显然是从二程"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中来的。在格物致知,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等问题上,晁说之和二程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指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学也者,使人求至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晁说之认为"闻见之知"是物交物而得,是外来的,非内心产生的,"所闻所见者外也,不可以动吾心","德性之知,不假见闻"。(《晁氏客语》)在人性问题上,晁说之逐渐脱离了司马光的轨道,认为杨雄的性善性恶和苟子的性恶论都是不对的,而主张孟子的性善论,和"洛学"的观点趋于一致。

晁说之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易商瞿大传》、《易商瞿小传》、《商瞿易传》、《商瞿外传》、《京氏易式》、《易规》、《易玄星纪谱》、《晁氏诗传》、《晁氏春秋传》、《中庸传》等19种经学方面的著作,其中部分被后人集成《景迂生集》(又名《嵩山文集》)。此外尚有余书十几种。



  同年(公元105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129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