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1429~1489年),字士英,明代大臣,青神(属今四川省)人。余子俊于景泰二年(1451)举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干练著称。
天顺初年(1457),知西安府(今陕西西安市),在任六年。他刚到任时,遇到年馑,就当机立断开仓,用十万石粮食赈贷,让受贷者分期偿还,百姓既得以救济免为饿殍,官府也不受损失。那时,西安水质含碱性苦涩,而龙首渠废弃已久,有人建议凿渠引城西皂河之水流入西安。时日一久,因无处泄注而水溢,眼见西安城垣将遭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城西北方开新渠排水,使丈八沟水经汉城流贯全城,然后注入渭水,避免了损失。当时人们为感谢余子俊的德政,命名为“余公渠”。
都御史项忠将其治绩上报,得到朝廷嘉奖。成化初年(1465)提升余子俊为陕西右参政,督三边军务。在任一年多后,升为右布政使,成化六年(1470),转为左布政使,调浙江。半年后,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按延绥。成化七年,余子俊将治所由陕西绥德移至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攻守器械,榆林就成为重镇。
余子俊详细观察边防地势,每天徒步数十里进行勘察,熟悉了该地区的地形以后向朝廷上疏,沿着边境建墙筑堡作为边界线。每隔三里筑敌台崖砦以便巡警,如此连绵相接以成边墙(长城)。又在中空处加筑短墙,横一、斜二如偃月状的建筑物以侦察敌人,为防御敌人的射击。他的上疏,得到宪宗的赞赏,付诸实施。东起清水营的紫城砦(今陕西府谷县西北),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长达1770里,凿崖筑墙,其下掘堑,连续不断。共筑城堡12座,壕墙崖砦819个,小墩78个,边墩15个。这项工程,以四万役军投入劳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全部竣工。他又调定边、安边两营移到边城附近一面防守,一面就近耕种。此外,他还将缉拿的逃兵及谪戍的南方人员的子孙迁到边城防守、耕种。并将边区内荒地开垦为屯田,每年收获粮食六万多石,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军粮费用。
余子俊还在延绥设立武学,以培训其优秀子弟,深得当地军民拥护。驻军中的大小器具一应俱全,军士都能安心驻守。他还按不同季节派人向军士教导种植瓜果蔬菜技艺,并常亲自前往巡视。在余子俊的精心规划下,军民都能安心耕种、放牧,也加强了防守工作。使那些常来骚扰的蒙古贵族相顾失色,他们经过城下时只能忿忿地咬指头,再也不敢进城来侵扰了。
余子俊的卓越政绩传到朝廷后,成化十二年(1476)升右都御史,调为陕西巡抚。他采取了消弭盗贼,安定民生的措施。当时泾阳有个旧堰,不利于灌溉,多次修凿,不久又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田地千余顷。又凿南山水道,直抵汉中,也便利沿途行旅客商。他任西安知府及陕西巡抚时,将学校和公署旧房修葺一新,并发展教育事业。他又奏请朝廷,将岷、河、洮三卫戍一万多人守南方,使之回归本土,又将南北易地戍边的六千多兵丁调回本土戍守、耕种,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他任延绥巡抚时,曾与朱永、许宁击败进犯榆林的蒙古贵族而立战功。
成化十三年(1477),召余子俊为兵部尚书。后因触怒宦官韦敬等人而遭诬陷。成化二十二年(1486)被勒令告退。下一年正月,宪宗悔悟,又将余子俊召回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他多次向朝廷上 书改革朝政,加强边防等建议,都得到宪宗重视实施。弘治二年(1489)因病去世,终年61岁,追赠太保。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椤愪粙鏌ㄩ悢鍝勑㈤梻鍌ゅ灡閵囧嫰寮幐搴綌濠电偞鍨跺銊╂儗濞嗘劑浜滈柕蹇ョ稻绾箖鏌嶇憴鍕伌闁诡喒鏅犻、娆撴嚃閳衡偓缁辨ɑ淇婇悙顏勨偓鏍ь潖瑜版帒绀夋繛鍡樻尵瀹撲線鐓崶銊р姇闁哄懏鎮傞弻銊╂偆閸屾稑顏�13001937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妞嬪海鐭嗗〒姘e亾妤犵偛顦甸弫鎾绘偐閸愯弓鐢婚梻鍌欑贰閸撴瑧绮旂€靛摜涓嶆い鏍仦閻撱儵鏌i弴鐐测偓鍦偓姘炬嫹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閵娧呭骄闂佸壊鍋嗛崰鍡樼閸垻纾奸悗锝庡亽閸庛儲绻涢崗鑲╁ⅹ闁宠鍨块幃鈺佺暦閸ヨ埖娈归梻浣虹帛鐢紕绮婚弽顓炶摕闁绘棁娅g壕濂告煏韫囨洖校闁诲繐鐗忕槐鎾存媴閸濆嫷鈧挾绱撳鍕獢鐎殿喖顭烽幃銏㈡偘閳ュ厖澹曞┑鐐村灦閻燂紕绱撳鑸电厽妞ゆ挾鍎愰崕鎴犵磼鏉堛劌娴い銏″哺瀹曞崬鈻庨幋鐐搭啌闂傚倷绀侀幖顐ゆ偖椤愶箑绀夌€光偓閸曨偆鍙€婵犮垼鍩栭崝鏍箚閻愭番浜滈柟鎵虫櫅閻掑搫霉绾攱瀚� QQ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鍊块柨鏃堟暜閸嬫挾绮☉妯绘悙缂佲偓閸愩劉鏀介柣妯虹枃婢规ḿ绱掗悪鈧崹鍫曞蓟閵娾晜鍋嗛柛灞剧☉椤忥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