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1086~1154年),字伯英,宋元祐元年(1086年)生于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市)县。自幼喜好骑射,有才气。16 岁即为三阳寨(今甘肃省麦积区三阳川)弓箭手。“宣和初(当为政和六年,1116年)从攻夏人仁多泉,始授承信郎”,成为入品最低的武官。政和七年(1117年),因参加讨南蛮有功,升任都指挥使。宣和年间(1119~1125年),先后率部功西夏,平河朔,镇压山东起义军,以功升武德郎。不久,又升迁为武功大夫。
靖康元年(1126年),抗击金兵于东明县城(今河南兰考北),以功升至武功大夫。五月,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进援被金军围攻的太原(今山西太原),种师中兵败榆次(今属山西),张俊率所部数百人突围南逃。十二月,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进至大名时,张俊随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杨祖率3000兵马到大名,被任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他率部镇压起义军李昱、张遇于任城(今山东济宁)后,不断升迁,官阶升至拱卫大夫。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即位后,张俊任御营前军统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讨平叛军、起义军,升观察使,成为高级武官。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镇压秀州(今浙江嘉兴)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1129年),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赵构退位。张俊联合刘光世、韩世忠,讨平苗、刘。事后以平乱功拜镇西军节度使、御前右军都统治。不久,又任浙东制置使。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军完颜宗弼部南犯,宋高宗离杭州逃向越州(今浙江绍兴);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浙江宁波),张俊任浙东制置使扈从。金帅宗弼占领杭州后,派斜卯阿里、乌延蒲卢浑率金军4000追击高宗,当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军自高桥镇攻西门,张俊部将刘宝,以及杨存中、田师中所部等抗击金军,知州刘洪道亦率州兵助战,金军战败,死伤以千计。除夕夜,金兵至城下,张俊命部将殊死抵抗。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二,金军又攻明州,张俊与知州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金人奔北,死于江者无数。夜,拔砦去,屯余姚”。宗弼派援军赶赴余姚再攻明州,张俊抗击于高桥,金兵始退。同年,张俊任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制置使,招抚各地武装集团。十月,浙西悉平。
绍兴元年(1131年),改任江淮路招讨使,与岳飞、杨沂中(又名杨存中)等讨伐拥有数万武装,据江、淮、湖、湘十余州的李成集团。用杨沂中的计策,以伏兵败李成,复筠州(今江西高安),再与李成战于石幢坡,李成兵败,北投伪齐刘豫。其余各处武装,闻张俊率兵至,皆逃散,诸州悉平。张俊以功封太尉。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金兵与刘豫欲分道侵宋,张俊任淮西宣抚使,沿江布防拒敌。金兵不得进而欲北撤,张俊遣兵渡江追击,擒金将程师回、张廷寿等。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改神武军等为行营护军,张俊所部改称行营中护军。
张俊与韩世忠所部为南宋两支最重要的军队,宋高宗比喻为左右手。绍兴六年(1136年),伪齐刘豫派其子刘麟、侄刘猊率兵十万侵犯濠寿(今安徽凤阳一带),张俊、杨沂中率诸将与刘猊战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大败伪齐军,降者万余人,刘猊仅以身免。战事毕,以功拜少保,加镇洮、崇信、奉宁军节度使,益受宋高宗赵构敬重。绍兴七年(1137年),左护军副都统制郦琼率4万人叛降伪齐。次年,原刘光世部主力、左护军都统制王德所部2万人,归属于淮西宣抚使张俊。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力主与金议和,众将上 书 反对,独张俊知议和不仅为秦桧所倡,而且是宋高宗赵构之意,遂极力迎合。和议成后,宋高宗赵构赐张俊“安民靖难功臣”封号,拜少傅。
绍兴十年(1140年),金毁约南犯,占亳州(今安徽亳县)。张俊率部将王德收复亳州,以功进少师,封齐(济)国公。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金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刘锜、杨沂中等出援淮西,刘锜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阵以待,杨沂中、王德等军相继到达后与10万金军决战,宋军奋勇争先,金军大败而退。柘皋之战被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金兵北撤后,张俊被拜为枢密使。柘皋之战后,“俊首请纳所统兵议赏,宿亳州”,秦桧以张俊“助和议德之故,尽罢诸将,以兵权付俊”。
此后,张俊一味迎合高宗、秦桧与敌议和。然濠州(今安徽凤阳)兵败,宋军溃退,江北复为金所有,朝野多有责议。时张俊知宋高宗赵构欲罢兵,遂再立主议和,与秦桧相呼应,为岳飞所反对。同年,助秦桧诬陷岳飞,置岳飞于死地。此后,张俊却赢得宋高宗赵构的一再加封,先为太傅、广国公,不久又改封益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一月,秦桧指使殿中侍御史江邈弹劾张俊,罢免枢密使职,降为镇洮、宁武、奉宁军节度使,但不久又被宋高宗赵构封为清河郡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赵构亲至张俊家慰问,拜为太师,并为其子弟十余人授以官职。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俊病逝,宋高宗赵构亲临祭奠,并追封为循王。
在南宋将领中,张俊握兵权最早,且屡立战功,曾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濠寿之役中,张俊因与刘锜有隙,故造成濠梁之劫。后他附和秦桧主和,不惜陷害忠良,诬杀岳飞,由是张俊便成了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被后世唾骂的角色。实事求是评价,张俊是一个功罪并存,善恶兼有的人物。我们既不能因为他有功于国家就容忍他的罪恶,也不能因为他有罪恶就抹杀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