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 > 桐庐人物

袁昶


[][公元1846年-1900年]

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号重黎,清桐庐坊郭(今桐庐镇)人。同治四年(1865)举乡式。光绪二年(1876)登进士,授户部主事。九年,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历充会典馆、方略馆、天文算学馆诸差。十八年,以员外郎出任徽宁池太广道。任内整顿吏治,奖励农商,提倡教育。督修芜湖西南滨江圩堤12里,昶捐资5000余两,逾年竣工。从此,堤内田庐数万顷,蓄泄有资,旱涝无患。皖人设生祠于中江书院。

朝廷因外患日益严重,令地方官筹议练兵、整饷诸策具奏。昶条陈时政二万余言,详论世界列强之形势及中国之积弱,提出补救之道在于“预练劲旅”,“兵不能议战,不能不议守”,更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苟得其人,则理财、练兵、防海、交邻之策,可次第就理”。光绪帝见后深为嘉许,亲书其纲要颁务部院大臣议行。二十四年擢陕西按察使,改江宁布政使,八月,调直隶布政使,均未就任。不久,因奏对称旨,诏给以三品京堂衔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次年,授光禄寺卿,转太常寺卿。曾捐俸4000两,资助家乡寒士读书,邑人称颂。其时国家财用匮乏,朝廷议增厘税。昶指出:增收厘金“名病商,实病民,不可议增”,乃罢。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及端王载漪嗾使攻打各国使馆,并召甘督董福祥助攻。北京城内火延4000余家,三日不灭。昶竭力反对,接连两次上疏,力主剿灭义和团,藉以阻止各国调兵来华。均不得报。在御前会议上,昶又力言“拳术不可恃,外衅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局面将不堪收拾。侃侃直陈,声震殿宇。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皆附昶议。太后不悦而退。不久,天津炮台陷落,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载漪却谎称克敌奏捷。昶愤不可遏,又与许景澄伏阙上疏,泣请速杀祸首,以挽大局。载漪大怒,矫旨逮捕。七月初二,昶被杀于柴市口,景澄、用仪等亦先后遇害。仅过半月,京师被陷,慈禧挟光绪帝出走;联军到处烧杀虏掠,举国震动,遂订丧权辱国之《辛丑条约》以告终。是年十二月,下诏开复袁昶原官。翌年,录用其子嗣一人。宣统元年(1909),追赠昶为“忠节”,并于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祀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

昶少负俊才,曾从刘熙载求学,宏通淹博,睥睨一代。一生著述甚多,已刊行者有《渐西村人初集》13卷、《安般簃诗续抄》10卷、《春闱杂咏》1卷、《于湖小集》7卷、《水明楼集》1卷、《参军蛮语止斋杂著》若干卷。昶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纂辑农、桑、兵、医、舆地、治术、掌故诸书,编为《渐西村舍丛刻》。



  同年(公元184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00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丁丙